第一讲:李陵苏武诗(其一)(第2/2页)

第一首是这样的: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

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李陵一开始就说:我们在一起度过的时光,是很美好的,可惜你马上就要走了,而且你这一走,不会再回来,我俩那种快乐、美好的聚会,不会再有了,所以他说“良时不再至”。这是分别在即的深深惋惜。“良时”者,美好的时光也。下一句“离别在须臾”,是说我们马上就要分手告别了。“须臾”是指时间很短、一晃就过去了。这是一个叠韵连绵词。关于这个词,我们需要多说几句。

“连绵词”是古诗文中大量出现的语词现象,它的特点,是两个语音连缀成义,构成一个联合表意的词组,要根据两个字连贯发出的声音去理解,而不能把两个字扯开来讲,这就叫“以音求字”。比如这里的“须臾”,就不能分开说“须”是什么、“臾”又是什么。这两个字读快了就是“倏”,倏忽的倏,也就是我们口语中,直到现在还在说的“唰一下就过去了”的那个“唰”。“须臾”两个字韵母相同,就叫“叠韵连绵词”;如果是声母相同,就叫“双声连绵词”。

接下来的“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衢路”是平交道口; “执手”是手拉着手,“野”是荒野。“屏营”也是叠韵连绵词,“踟蹰”就是双声连绵词,它们的意思都是徘徊流连,不忍离去。其中这个“踟蹰”是从蜘蛛取象而来的——蜘蛛结网的时候,不就是来回转圈子吗?把“蜘蛛”这个名词动词化,来表达那种动作的特征,就成了这个“踟蹰”,它还可以写成“踯躅”或者“彳亍”,写法不同,意思完全一样。好朋友舍不得分手,告别之际来回徘徊,就和蜘蛛结网那个样子很像,所以很好理解。

后面四句诗:“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描绘的是这样一个场景——两个那么好的朋友,马上就要分手了,他们手拉着手站在一望无边的荒凉的草原上,仰头看着天上被风吹着疾走的白云,看着它们很短暂的碰一下头,马上又互相错开,被风推送着,朝着不同的方向越飘越远,一个飘向天的这一头,一个飘向那一头……这里的“浮云”是飘动的云,“驰”是疾走;“奄忽”是忽然、迅速,很短的时间;“互相逾”是擦身而过,又彼此分开;后面的“波”不是指波浪,而应该解释为播送的“播”,“风波”就是被风吹向远处;“失所”是离开它们各自原来的地方,不知会在何处才停下来。这四句诗,实际上是李陵的感慨:我们就像这样的浮云,今后各自朝不同的方向飘,再难汇到一起了。诗贵含蓄,它不是把这一对朋友的离愁别绪直接说出来,而是用眼前的物象来表达心情,这才是诗。这种手法,古今诗人是相通的,比如徐志摩写的《偶然》,就借用两艘航船:“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情绪。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长”者,永远也;“当”者,应该也;“且复”是姑且、暂时的意思;“立斯须”就是停下来,再站一会儿。李陵是说,我们从这里一旦分别,今后怕是永远也见不着了,你暂时不要走了,我们姑且在这里再停留一会儿。

为什么要停留一会儿呢?原来,李陵还想和苏武在一起再住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他还要送苏武:“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欲”是打算、想法,是李陵表达自己的心思;这个“因”与“藉”相通,是借助、顺着的意思。草原上的晨风是北风,而苏武回汉朝是往南走,所以他是顺风行走的,故谓之“因”。后面的“子”是指苏武,“贱躯”是李陵自己的谦称。这就是说,等到明天晨风吹起的时候,我还要亲自送你,我要立在晨风中,目送你顺着北风渐渐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