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李陵苏武诗(其二)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侧,恨恨不能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司马迁和李陵,本来并没有什么关系,两个人连话都没有说过,就是因为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他站出来为李陵叫屈,就遭受到“宫刑”,这是一种只比死刑轻一等的刑罚。那个时候,因为汉武帝连年打仗,国库空虚,各种刑罚都是可以拿钱来赎买的,八千钱可以“买”死刑,六千钱可以“买”宫刑,但司马迁很穷,连这六千钱都拿不出来,只好接受了宫刑。这对司马迁来说是奇耻大辱,但他非常艰难地忍受下来,坚持把《史记》写完。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说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就是这样忍辱负重地完成了《史记》。这样来看的话,也可以说,整部《史记》都和李陵是有关系的。

匈奴那边对李陵和苏武的待遇,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不仅对投降了的李陵封王重用,对决不投降的苏武,也是尊重有加。当苏武拒绝投降而自杀时,匈奴派最好的医生把他抢救过来,后来不仅给他供应粮食,还派了一个漂亮女子给他作伴,还和苏武生育了五个娃娃。对他那么好!宋代的王安石在他写的《明妃曲》中,曾经发过一番感慨,说是“汉恩自浅胡恩深”。我们还知道,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到密苏里号战舰上接受日本投降,就专门请两位曾经被日本人俘虏过的美国将军参加,还为他们准备了签字专用的钢笔,以示尊重。因为这两位将军当初都是率部抵抗到最后,在弹尽粮绝、突围又没有希望的情况下才投降的。这些都说明,从不同的视角,或者用不同的文化来衡量,对李陵这样迫不得已的投降,是会有不同的看法的。

下面我们来读李陵这组诗的第二首。

第一句“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两人手牵手走到了桥上,李陵更加伤感起来了。“梁”就是桥。以前的房梁是一根木头搭在两边墙上,这是“梁”字的本义;桥也是搭在两边河岸,所以就用“梁”来表示桥了。两个人走到桥的中间,就必须分手了,因为这里就是国界了,就像现在的鸭绿江大桥一样,这半边是我们中国,那半边就是朝鲜,再走就跨越国境线了。“游子”是指苏武,古时候这个“游”,并不是现在“旅游”的意思,凡是出门在外的人,都可以称为“游子”,连外出当官都叫“宦游”。“暮”是黄昏。李陵是说我无法送你过桥了,到了今天黄昏的时候,你会走到哪里、又会寄宿何处呢?这是在表示对朋友深深的挂念。

第二句“徘徊蹊路侧,恨恨不能辞。”“蹊路”是小路;“恨”就是“憾”,在古代,这两个字是同一个字,“遗恨”就是“遗憾”;“不能辞”是说不出话来。分手在即,李陵满怀的遗憾,郁闷得说不出话来,只能在桥下的小路上来回徘徊。这种情形我是亲身经历过的。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到一位皖北的诗人朋友家住了一夜,第二天他一直把我送到车站,车子都快要开了,他还在下面一边拿袖子揩眼泪,一边在那里狠狠地跺脚,这就叫“恨恨不能辞”,就是难受得说不出话来。真正好朋友分手,就是这个样子。正如柳永说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行人”是要走的人,就是指苏武。为什么“难久留”呢?因为汉朝派来迎接苏武的队伍,已经等候在桥那头了,苏武当然无法久留,两个人只能无奈分别,互相说我们的友谊是无法忘记的、我永远都记得你,这就是“各言长相思”。我记得有一位长者到了癌症晚期的时候,我去看他,大家都知道这是人生的最后一面了,握着手都说不出话来,我最后就指着自己的额头说:“我永远把你记在这里的。”这个就叫“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