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都很好(第2/6页)

李玺也不是非吃不可,就是喜欢偷吃,被抓包,被魏爹批评一顿,然后用更美味的食物作补偿……这其中你来我往的愉悦感。

魏禹管教他的时候,他又何尝不是在逗魏禹呢?

吃完午膳,两个人一起去见了顾执。

他就是魏禹说的“下一步棋”。

顾执被李玺关在少府监,接连几天都没放出去,而他也一直闭着嘴,从始至终都没供出窦尚书。

魏禹查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窦尚书自己沉不住气,被他诈了出来。

当年,顾执尚未科考,带着一兜子干谒诗,千里迢迢从柳州来到长安,拜访了许多能臣名士,却屡屡被拒之门外。

本以为科考无望,没想到竟被点为了一甲第二名。

大业的科举考试不是“糊名制”,也没有殿试,可谓是“一卷定成败”,尤其是前几句,俨然是主考官说了算。

元始三年,原礼部尚书族中有子弟应试,为避讳,没有担任主考官,由礼部侍郎代替。

那一年,除了顾执之外,得中一甲的皆为门阀贵子。

而当时的礼部侍郎,就是窦尚书。

这份恩情,顾执一直记在心里,虽不会趋炎谄媚,但在私下里会称窦尚书为“恩师”。

魏禹无情地揭穿了背后的隐情:“您可知,头甲第二名本该是原尚书家的子侄,一位姓崔的考生,窦尚书为了打压崔家,这才提拔了您……”

顾执微微一笑,淡然道:“不管背后隐情如何,我的机会都是恩师给的,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出卖他,小王爷就不必在我身上白费工夫了。”

李玺:???

我什么都没问啊,我什么都不知道。

不过,这不耽误他直入正题:“枉你读了这么多书,还考中了第二名,还不如我一个小纨绔想事通透。”

顾执不由笑了,“王爷此话何意?”

“就拿我娘亲的事来说吧,书上不是说了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别人家有女儿和娘亲,就不应该尊重一些吗?”

顾执摇摇头,郑重道:“顾某所为并非针对长宁郡君,而是维护礼法规矩。”

“你心目中的礼法规矩,就是女子必须三从四德、活该受苦受难吗?”

顾执抿了抿唇,缓缓道:“世间阴阳,不就本该如此吗?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

“什么叫‘本该’?顾寺卿心中的‘本该’就是为了讨好男人写下的《女诫》吗?”

李玺冷冷一笑,“书昀兄尊你为恩师,我也尊敬你从前为大业百姓做出的政绩,可是今日,我真的很失望。”

顾执神色一怔。

不是为了他的失望,而是他口中的百姓。

“小王爷心中也有百姓?”

李玺翻了个白眼,窝到魏禹身后,不想搭理他了。

魏禹道:“圣人以下这一代,再没人比福王更心怀百姓。”

顾执看着李玺,若有所思。

他一心为政,踏实做事,却又差了些谋略和眼光,不然也不会被窦尚书利用。

魏禹缓缓言道:“下官听闻,顾寺卿的生母也是二嫁之身,全靠一双巧手,缝制衣衫,做绣帕子,供养您读书。”

“不愧是魏少卿。”顾执一顿,言语间听不出喜怒。

魏禹握了握李玺的手,汲取到足以硬下心肠的力量,“只是,令堂在怀上胎儿之后,精神不济,双手浮肿,再也拿不起绣针,只能靠替人浆洗勉强维持生计……”

顾执喉头微动,背过身,闭上眼。

但他没有阻止魏禹。

他不想妥协。

“许是劳累太过,生产时体力不支,竟……一尸两命。”

“听说是个小娘子,若能平安生产,如今也该有长宁郡君那么大了吧?就是不知,她会不会像郡君那般有才情……”

“别说了。”顾执背着身,双肩微颤,低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