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读者朋友(第6/7页)

诚然,我们这儿有些人现在总是想象大洋彼岸遍地是金子,只需弯下腰去捡起来就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但是,在美洲(29)与西印度生活了五年之后,我毕竟——由于毫不懈怠的劳动,当然也不是没有幸运之星的指引——还是积蓄起数目相当可观的一笔存款。于是,当时就有一个念头支配着我: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返回德国大地,目标不是为了在我们那个仿佛是在一个劲儿地打瞌睡的小城上平静地定居下来,但心头也不是没有那种庸碌浮华的意图——在家父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成功,父亲当年不可能不把我看作一个游手好闲之徒,看作他的一个败家子的。不过,我现在也不掩饰,我也体验了那种让人心碎的忧郁,这忧郁是我未流浪异国他乡之前未预料到的,是我当年沿着家乡的山脉、手持着弩弓,常常是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满而怒气冲冲地游荡时,从未感受到的;我更不隐瞒,我在漂泊流浪之中是多么火热地渴望看到自己善良的母亲,看到被我遗弃的诤友,因为我还指望在他还活着时能见他一面呢。然而,还在那时我就有一个果断的决定,在探望故乡、看望家乡父老之后,在与家庭恢复联系之后,我要再度回到新西班牙,我已把后者看成是自己的第二祖国。

1534年早春时分,我乘上维尔泽罗夫的远洋大轮,从维勒·里克·德·拉·维拉一克鲁斯港口启程,经过那充满风暴与艰难的航行之后,我抵达富庶的安特卫普(30)。在那里,我花了好几周的时间把我所承揽的各种各样的委托一一办完,只是在8月里我才终于得以脱身而上路——启程奔向前莱茵区。我下面要讲的故事,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1)特里尔:德国地名。本书脚注均为译者注。

(2)1504年岁末,2月5日: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在十六世纪初新年的起始日尚且自复活节算起。

(3)巴塞尔:瑞士地名。

(4)约翰尼基·西里斯基:即安尼基,叙利亚医生,长老,其医书被译成拉丁文,在中世纪曾受到普遍推崇,与吉波克拉特的著作被相提并论。

(5)《问学箴言》:亚历山大·维尔迪耶(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用六音步长短短格所著撰的拉丁文语法。

(6)彼得·伊思班斯基的《文集》:这是流行于十三世纪的一部中学生使用的逻辑学教材。彼得·伊思班斯基即后世教皇若望廿一。

(7)伯恩哈德·瓦尔特是空气中光的折射现象的发现者列吉奥蒙丹的一个学生。

(8)基奥弗拉斯特·巴拉泽尔思(1493—1541):医生,炼金术士,哲学家,幻想家。

(9)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天体运行论》的作者“地动说”的创立者。

(10)弗利德里希大帝时代(1415—1493):在十六世纪中叶的德国系人们作为“美好和过去”的同义语。

(11)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18):古罗马诗人,《爱的艺术》与《爱的医疗》的作者。

(12)赫尔曼·冯·诺因阿尔(1491—1530):德国人文主义者,当时住在科隆。

(13)济金根(1481—1523)对特里尔的进攻是于1522年9月发动的,济金根出身骑士,赞成宗教改革,1522年组织骑士同盟,发动约六七千人举行暴动反对特里尔大主教。因得不到农民和市民的支持而失败,1523年5月受伤而死。

(14)这是骑士小说《高卢的阿玛迪斯》中的一个主人公,这里是比喻“骑士时代”。

(15)马丁·路德(1483—1546):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基督教路德宗的创始人。其主要信条是:教徒只凭信仰,灵魂就可得救,而不必行圣事,每个教徒都可读《圣经》。1521年5月他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宣判为“异端”。“不可战胜的异教徒”乃阿格里巴对路德的一种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