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第3/4页)

随后,袁李二人又在贾放和外联办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糖坊和养蜂场。看到了糖坊新制出的单晶冰糖,和养蜂场新采的蜂蜜,袁化又问清了这两处都是余江来的移民在到此短短一年之间建出来的,他忍不住感慨:“当初下官应当把余江来人留一些在武元县内的……”

旁边那位外联办的女性是亲身经历了从余江迁移到桃源寨的全过程的,听袁化这么说,登时笑道:“可我们也很感激袁老爷把我们送来了桃源寨呢!”

话里有话,登时将袁李二人呛了个大红脸。贾放只微笑着,没有多说什么。袁化见时辰不早,便向贾放提出来告辞,岂料贾放说:“袁大人今天在这桃源寨住一宿吧!”

得贾放亲自发话留宿,袁化求之不得,表面上却假装推辞,直到听说他从武元县带来的轿夫都已经教贾放打发回去了,这才装作勉强接受。

“晚间正好有时间带袁大人去参观一下潇湘书院。”

袁化对潇湘书院早有耳闻,桂遐学辞去了武元县县衙里的书办差事,甘心去书院里做一个“教员”,这袁化听说了之后,对潇湘书院一直充满了好奇。

但是他不明白,因何是晚间。

傍晚前后,贾放带着袁李二人,在青坊桥边的美食街先转了一圈,尝了一些小食垫垫肚子。袁化为一碟抽屉蒸出来的肠粉赞叹不已,而李师爷则被一种红彤彤的酱料辣到了舌头,眼泪汪汪了半日,又灌了好些凉茶才觉得好些。

之后贾放便带这两人去潇湘书院——进入潇湘书院的时候袁李二人齐齐吃了一惊:他们原本以为在书院就读的都是学龄的孩童,至少是年轻的士子。谁知这书院里什么年纪的人都有,男男女女,看打扮有余江来的也有本地戴着繁复银饰的姑娘,各自坐在一张小小的课桌跟前,专心听讲。

听讲的内容袁李二人也听不懂,啥叫“四则运算”,还有那写在黑色木板上的符号,一个个像是蝌蚪一样,那些都是什么?

贾放在旁边小声向袁李二人解释:“这是算术班,主要教学员数算之理。黑板上写的那些,是阿拉伯数字——最早是大食文字,后来由波斯等处流传出来,这些数字运用起来,倒是比咱们自己的数字好用。”

袁化一听:大食文字?他连忙道:“贾大人,下官以为,乡里办学首推圣人教化之功,大人却授以夷人之术,这……是何道理?”

他一说完就后悔了,再也没想到自己竟然有这胆子在贾放面前说这话。这实在是华夷之别渗入他根骨之中,不用思考就是这般反应。

谁知贾放冷冷看他一眼,回:“师夷长技以制夷。”将袁化立刻憋了回去,细想来,这话他真是一个字都反驳不了。

少时这边算术班上完,贾放又带袁李二人去识字班。

袁化再度惊讶这识字班规模之大,学员人数之多,态度之认真。他说:“如今武元的县塾,能有五十人在读吗?”

李师爷摇头:“没有。”

但是武元县塾,都是些富户人家的子弟,准备考功名的,所读之书都是从《四书》开始念,不像这里的识字班,上来只教常用字,读音、写法、造句什么的。

袁化又想问“圣人教化”的事了,但见贾放正在专心听着,话到后边又憋了回去。

“这里的学员第一阶段目标是学会认一千个常用字,能遣词造句,做简单的行文。再加上算术考核通过,就能获得‘基础文化教育文凭’。”从潇湘书院出来,贾放向袁李二人解释。

袁化总算明白了:这个“文凭”,与先进的科举考试制度天差地别,完全不是一回事。难怪这些人可以两三个月就考出一个文凭,这和读书人寒窗苦读十余年,压根儿不一样。

“这……这也未免太……容易了吧?”袁化惊讶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