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第2/4页)

袁化走进纺织厂,隐隐约约能听得见人声,是男子的声音,他料定贾放应当在内,不免心中窃喜。

但此处水声实在太响,袁化完全听不清贾放在说什么,直到走近了,才见到身穿官袍的贾放与桂遐学两人一道,都蹲在一座织机跟前。

“这织机有什么特别的?”袁化心里暗想。他家境不算富裕,早年间读书全是老娘靠着一寸一寸织布供出来的,甚至现在他只要一读书,就仿佛能听见老式织机那“咵嚓咵嚓”的响动。

只听桂遐学烦恼地喊:“主要就是这个梭子,梭子不能固定,固定在传动装置上就没办法投线。”

岂料贾放大声冲桂遐学喊:“那就不要梭子!”

——不要梭子?

连后头跟着的袁化都傻了,不要梭子,那还怎么纺织?

谁知桂遐学听见这话,完全傻愣在当地,目不转睛地盯着贾放。可是单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此刻必然是在神游物外,早已不知道想到了哪里去。

桂遐学就这么呆了半晌,突然一屁股坐在地板上,双手往地板上一拍,仰天大笑道:“我懂了,我懂了——”

“贾子放啊贾子放,不愧是你!”桂遐学大笑三声之后,一骨碌爬起来,拨开袁化便往外头冲去。袁化身后,李师爷被他推了一个踉跄。

“且让他去,他刚好有了思路,让他把想法都画下来。”贾放这时也已经站起,面带微笑,望着武元县来的这二位。

他其实心里正在暗叫侥幸——他对这纺织机的了解,现阶段绝对没有下过一番苦功的桂遐学来得多。

但是他听说过“无梭纺织术”,既然桂遐学觉得那梭子无法处理,便不如引他往那个方向上想。

这时,袁化赶紧上前参拜贾大人,同时准备开口,将桃源寨好好吹捧一番。

谁知贾放将他扶起来,指着织机问:“这种织机是否常见,武元县的百姓是不是也用的这种织机?”

这问题袁化还真的知道,当下马上回答:“回大人的话,这织机常见于中原和江南地区,武元乡里原本少见。但四十年前曾有大批百姓南迁,将织机也带来了本地。现在本地织户都用的是这种。”

他又很骄傲地说:“先慈就是用这样的织机,供养下官一路读书,下官至今亦感念先慈的养育之恩。”

贾放登时问:“那你会用这种织机吗?”

袁化:……

但他确实见过母亲使用织机,此刻站在贾放面前,袁化心一热,登时踏步上前,在织机跟前坐下,脚下蹬,手中推,竟真的示意如何使用织机,并随口解释:“下官左手这里是投纬引线,右手这里是打纬刀打纬,将前后打紧……”

那织机便发出沉重的轰鸣声。袁化面对织机上提起密密麻麻的经线,忍不住也觉惊叹——没想到这织机如此复杂,又如此沉重。说实话他当初从未考虑过,在这织机上动动脑筋,改良一下,让母亲劳作起来没有那么辛苦。

话说回来,这织机如此复杂,若是要改良起来,恐怕不比读书考试中举容易——但为什么这几百年来,男人们都执着于考试中举做官,却不想着把老母亲的织机改良一下呢?

恐怕不是不肯,而是不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士农工商四品,工与商,总是放在最后的。

但真要叫读书人来行那工商之事,恐怕一个都做不来。

袁化忍不住便叹了一口气,随即醒悟过来,这是在节度使大人面前。但周围水声隆隆,贾放似乎没听清他的话,又问了一句:“袁大人,您说什么?”

袁化赶紧摇头说没有。贾放又看了一会儿他演示织机,点头表示晓得了,然后说:“这里水声太响,我们去别处说话。”

袁化与李师爷赶紧跟上。贾放带着两人,又去看了桂遐学已经实现的水力纺纱机。袁化见过老式的纺车,知道一具纺车通常只能同时纺两三个纱锭。但见这水力大纺车能同时纺二三十枚纱线,震惊之余,也颇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