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十六章 土著与“怪猴”(第4/5页)

孩子们也参与了对打。其中有男孩,也有女孩,尤其是女孩火气更大,巴掌飞舞,一来一去,打得凶猛起劲。

这样的打斗,足足持续了10分钟。突然战斗的双方停了下来,扔下手中的武器,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保持沉默,结束了那阵纷乱和喧嚣。全体土著人都维持着最后的姿态,活像一座大型人物雕塑。

他们为什么突然像化石般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呢?原来,这时天空飞来了一群大鹦鹉,在橡胶树顶上翱翔,漫天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它们的羽毛五颜六色,恰似一条飘动着的彩虹。这彩虹般的鸟群出现,中止了他们的战斗。打猎当然比打仗实惠。

一个土著拿起一件形状奇特的红色器具,离开了人群,而伙伴们依然保持着原来位置,纹丝不动。他从大树与灌木丛之间穿过去,向那群鹦鹉靠近。他一声不响,匍匐前进,连一片树叶、一粒石子也没扰动,简直就像个影子向前溜动。

走到适当的距离,那土著就将手中的器具平抛出去,距地面约二三英尺高。那器具飞出了约四五十英尺远,没落地,而是突然向空中一直上升,升到约100英尺的高度,打死了10多只鸟,又成抛物线回到猎人跟前落下。

哥尼纳凡和旅伴们看得直发呆,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器具叫‘回旋棒’。”艾尔顿说。

“‘回旋棒’!”巴加内尔叫起来,“那就是澳大利亚人用的‘回旋棒’吗?”

巴加内尔说着,就像小孩子一样,跑过去把那神奇的玩意儿拾起来,他要看个究竟。

是的,一般人都还以为“回旋棒”里面装有什么机关,如弹簧之类的东西,弹簧一弹,它就在空中旋转。其实不然。原来它只是一块弯弯的硬木板,两头尖尖,有三四英尺长,中间约3英寸厚。凹进去的一面约七八分深,凸出的一面两边锋利。其实,构造极其简单,但威力强大,真叫人难以置信。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回旋棒’呀!”巴加内尔仔细看了看那怪玩意儿后说,“原来就是一块小木板。但它怎么会横飞出去,会突然蹦起来,然后,又会飞回来落在抛棒人的手中呢?有多少学者和旅行家都悟不出是什么道理。”

“是不是像抛铁环一样,用某种方法抛出去,又收回来呢?”约翰·蒙格尔斯说。

“也许是一种回力作用,”哥尼纳凡补充说,“就像打台球一样,击着某个点,球就转个弯弹回来?”

“都不是,”巴加内尔回答,“抛铁环也好,打台球也好,都有个着力点在起着反弹作用。抛铁环以地面为着力点,打台球有台桌为着力点。而掷‘回旋棒’却什么也没有。没有着力点,怎么能蹦那么高呢?”

“巴加内尔先生,您怎么解释?”海伦娜夫人问。

“我也说不清,夫人,不过我可以肯定,这其中有两个缘故,一是要讲究投掷技巧,二是‘回旋棒’本身结构奇特,但投掷技巧那是澳大利亚土著的绝招。”

“不管怎么说,这足够说明他们很有智慧,怎能视他们为怪猴呢!”海伦娜夫人看着少校又补充一句,而少校仍不服气,只是摇了摇头。

时间过得真快,哥尼纳凡觉得不应再耽搁了,必须继续往东赶路。正要请女士们上车,忽然一个土著跑了过来,很兴奋地说了几句话。

“啊!他们说看见了几只食火鸡!”艾尔顿翻译说。

“还要打猎吗?”哥尼纳凡说。

“得去看看,”巴加内尔叫道,“一定很精彩!说不准还会用‘回旋棒’。”

“你认为呢,艾尔顿?”

“用不了多长时间,爵士。”那水手回答。

土著人技术娴熟,手脚麻利,立即布设就绪。打食火鸡是他们最得意的事。一只食火鸡够全部落人享用好几天了。所以他们全力以赴,一定不能放过这群大猎物。但是,这些大鸟跑得快,没有猎枪、猎犬是根本没办法打到它们的。巴加内尔要求看这场捕猎,就是要看看他们有趣的捕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