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十四章 亚历山大山中的金矿(第3/5页)

卷金一般分布在急流山谷或干沟的深处,依体积的大小分成层次,上面是金粒,下面是片金,最下面是块金。分解金一般外部包有石皮,石皮被空气分解后,金块便堆聚在一起,形成“金团”。有时找到一个金团就发大财了。

在亚历山大山里,金子一般蕴藏在黏土层中,或青石片岩的夹缝里,形成金块窝,淘金者若是幸运,往往可以在那里发现大片的金块层。

一行人参观完各种生金标本后,又参观了银行矿物陈列馆,这里陈列着澳大利亚各种矿质的土壤标本。澳大利亚的财富并不只是金子,它是一个庞大的聚宝箱,大自然将所有的珍宝都聚集在这箱子里了。在银行的玻璃橱里还珍藏有白色的黄玉、宝贵的石榴石、红宝石、蓝宝石等,应有尽有,闪闪发光。这些宝石中有朱红的,有水红的,还有浅色和深色碧玉。其中,金钢玉可与印度马拉巴和西藏产的金钢玉媲美。此外,还有亮晶晶的金红石,图兰河沿岸产的小颗金刚石。总之,各种各样的宝石琳琅满目,品种齐全,镶嵌的金子当地有的是,不需外求。这里什么也不缺,只要把它们做成首饰,准保珠光宝气,价格不菲。

哥尼纳凡爵士谢了总监殷勤的招待,告辞出来,又参观了矿床。

一向视金钱如粪土的地理学家边走边不由自主地在地上寻来觅去,不时地弯下身子,拾起一块石子,一个金块的石皮或一些硅石的残片,仔细看看,又鄙夷不屑地丢掉。同伴们笑他,他也置若罔闻,一路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地上,始终如此。

“嘿!巴加内尔,您掉了什么宝贝呀?”少校问他。

“可不是吗,”巴加内尔回答,“在这出产黄金宝石的地方,人们总会想找点儿宝贝,不知道为什么,我也想找块几两重的金块带走,我的奢望也不大,能有20来斤重的最好。”

“假如您果真找到了,您会怎么处理呢,我的朋友?”哥尼纳凡问。

“啊!果真找到了,还害怕不好处理吗?”巴加内尔回答,“我就把它献给我的祖国!送往法兰西银行去……”

“银行会接受吗?”

“当然接受呀,就说买铁路债券!”

大家对巴加内尔把金块“献给祖国”的这种想法大为赞扬,海伦娜夫人预祝他找到一块世界上最大的金块。

大伙儿就这样边走边开玩笑,不一会儿就把大部分矿区逛完了。到处可以看到矿工们机械地干着活儿,没有一点热情。

不知不觉就逛了两个多小时,巴加内尔发现了一家像模像样的小酒店,他建议大家进去坐坐,等候与牛车会合。海伦娜夫人也表示赞同。巴加内尔吆喝酒店老板来点些当地的饮料。

侍者给每人送来一杯格罗格酒。这是一种英国水酒,不过是酒多水少的水酒。在这地方,人们不是用一小杯酒,兑上一大杯水,而是用一小杯水兑上一大杯酒,然后再加上点糖,喝起来比较爽口。这种喝法是比较典型的澳大利亚喝法,外人有点吃不消。所以客人接过酒杯,又兑上一大杯水,这样格罗格酒就成了英国水酒了,酒店老板看了有点吃惊。

一行人边喝酒边又谈起那些淘金者来。巴加内尔对这次的参观非常满意,他还表示如果是当年在亚历山大山正开采的时候来,会更精彩些。

“当年,这里遍地是挖洞的‘蚂蚁’,他们可厉害了,地面上到处被挖得千疮百孔。每个移民都是钻洞狂,但是都没有远见。金子来得容易,花钱也如流水。不是喝,就是赌,赚一个花一个。我们坐的这个小酒店就是当年人们所说的‘地狱’。掷骰子也有可能动刀子,警察拿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无数次,殖民地总督不得不动用军队来镇压,才将那些无法无天的家伙制服住。他还派人强行征收采金税。不过,其混乱的情形比加利福尼亚要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