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总体战的实施(第3/9页)

所以,战争的本质(歼灭敌人)并不会因像瑞士这样的国家而产生丝毫的变化。像德军最高统帅部在1914年遇到的问题一样,在决定战略展开时,摆在地理条件不利的国家军事当局面前的,都有一个相同的问题:在众多的敌人面前,究竟先攻打哪一个国家便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即到底哪个国家是最危险的敌人。

作战时,指挥官要做的是确定主攻方向,然后再攻击敌人弱点,进而获得胜利,这就是指挥作战用兵的艺术。

同样的道理,在战略展开时,一定要将最危险的敌人作为主攻对象,也要将主力部队调到该方向上,同时一定要争取在敌国领土上进行战争。对付其他敌人,只需要动用少许兵力,防止这些敌人对主要战场的行动不致于产生影响即可。

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个思想,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1914年8月末至11月德国在东线的战况:当时我和奥匈帝国军队联合作战,牵制了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俄国军队,为德军最高统帅部在西线从容杀敌创造了良好机会。但是,事实上,德军最高统帅部并没有及时地利用好这个机会,他们在西线无所作为。

也许德军最高统帅部是考虑到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不利,所以将部队放在了国内有利的铁路线上,希望等到情况明了后再调集部队进行转移。但是,不管原因如何,我们也决不能因此破坏从一旦开战就须全力迎敌的基本原则。

如果说,处于这种不利的地理环境下,统帅难下决定是因为要保护国家免遭战争的灾难,那么自应另当别论。不过,1914年东线的情况并没有沦落到遭受灾难的地步。事实上,德军在取得了坦嫩贝格大捷和马祖里湖会战胜利后,东普鲁士国土已经远离俄国的威胁。再说了,保卫国土的努力绝不能成为战略展开时兵力分散的原因。

1914年8月末,德军最高统帅部为了彻底消灭在东普鲁士领土上的俄军,特意从西线作战部队中抽调两个军,赶往东线支援,结果导致了在西线上进行的马恩河战役功败垂成。

倘若国家的部分领土不得不暂时让给敌人,那么在动员时,国家就要采取措施,即将拥有作战能力的男子和对作战有所帮助的人员和设施从该地撤走。倘若国家准备进行人民战争,那么就要采取特殊的动员措施,将受过训练的相关人员留在原地,组织作战。

对于战略展开来说,现成方案是不存在的。不过,人们也认可这样的看法,即应在寻求决战的地段投入最大兵力,对其他地段则只用必要的兵力应付。一定要在作战开始时就不顾一切地将全部兵力投入进去。对很多已知的、可能产生的威胁熟视无睹,顺从战争的安排,这需要极为坚强的意志。

如果下定决心,以军队主力寻求首次决战,就一定要集中兵力于决定性方向上,以备随时发动进攻,至于其他战争则有多种战法可以选择。1914年,我在东线之所以取得了坦嫩贝格会战和马祖里湖会战的胜利就是因为我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发动进攻。

如果敌人没有暴露弱点,那么我当时就会采取这样的措施:在维斯瓦河一线实施防御,依托此处防御工事实施迟滞作战,边打边撤[4]。统帅不应在战略展开指令中对完成任务的方法进行规定,他只需要明确地提出任务,准确地指定任务即可。

统帅要铭记于心的一点是,战略展开指令只规定展开事项,不涉及其他。

指令中,在规定展开地域部队区分的方式方法时,统帅一定要考虑到随后的作战,但是他不能仅凭最初搜集到的情报就做好随后的作战行动计划。纸上谈兵于事无补,战争是严肃的现实。

按照计划行动一定会获得胜利,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就算我们的主攻方向刚好是敌人的弱点之所在(这固然很好),但是敌人的实际情况也绝对不会和我方展开计划中的预想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