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军队的编成及其使用(第4/10页)

空战中,飞机时速达数百公里;在海上,军舰时速约为20海里[8],即37公里/小时。两者都想在战斗中发挥最大速度。陆上战斗与空中、海上战斗截然不同。但是,争取构成对敌火力优势,是这三个军种的共同特征。

为占有火力优势,一定要充分发挥全部武器的作用。为此,陆军作战部队通常以宽大正面投入战斗,而海军常常以绵亘的线式队形作战。

现在的陆军规模非常庞大,战线的宽度已大大超过以往,这点从世界大战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但这并不意味着战线的宽度是无限的。比如,步兵师的步兵需要师属炮兵的支援;海军和空军一定要集中多艘军舰或多架飞机的火力进攻同一个目标,这对战线的宽度提出一定的限度。

只有集中大至火炮小至步枪的各种武器的火力,才能够在关键地段占据火力优势。这种火力的集中,尤其是陆军,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武器,将它们放在最佳射程的位置上,它们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能,才能获得火力优势。如此一来,双方都在对方最佳射程范围之内。在这种正面作战中,想要占有火力优势则非常困难。

众所周知,在火力能够从多面向敌人发射,即以包围方式进攻敌人而敌人只能向一面转移时,火力的最大效能才能够得到发挥。在这样的情况下,敌人的正面不但会遭到攻击,其侧翼,甚至是背后和空中都会遭到攻击。空战中,飞机也会遭到地面火力的打击。

在战争中,不管是小规模还是大规模决战,都要运用巧妙的战术和战略让敌人犯错误,以便我方能够充分利用它。坦嫩贝格会战就是这样的例子,同时它还说明,实施这种进攻也能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9]。

此役,敌人死亡、被俘达12万人,而四处逃窜的伤员还不计在内,而我方的伤亡仅仅12000人。所谓的歼灭战具有双重意义,它既要求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又要求我方只遭受微弱损失。

攻打敌人侧翼而不攻击其正面的思想是一种误解。敌人并非原地不动,相反,敌人会不断地运动,以正面来攻打我军,也就是说,它会将未受攻击的正面转向进攻的敌人,其结果仍是正面较量。

我对1914年11月初,东线第9集团军对由华沙向波森开进的敌军北翼发动的进攻深有体会。该集团军想取得超过坦嫩贝格会战的战果,不惜冒着风险把包围圈设得过大,却未能从正面给俄国军队猛烈的打击。结果,敌军从正面对第9集团军发动猛烈攻击,给该集团军造成巨大压力。此外,敌人还对该集团军的侧翼进行攻击,使第9集团军的处境恶化。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对敌人进行包围的同时,后方一定要有一支强大的、成梯次配置的部队。在军队规模庞大的今天,包围方很容易为被包围方所包围。

这点我们在1914年的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都亲身经历过。施利芬将军曾提醒我们,一定要让包围部队的侧翼拥有足够强大的部队,但这并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当然了,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有足够的部队可供使用才行。

大范围的战略包围最终落到某一地点实施战术性包围上,在该地将敌军的一翼击溃,不断地投入其他兵力,切断敌人的退路。在敌军战线出现缺口时,情况也相差无几,进攻方可以迅速通过缺口打入敌军内部。在坦嫩贝格会战中,我就是这样做的。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用火力对敌人内翼进行纯战术性的包围行动,切断敌军各翼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大缺口并通过缺口不断扩大包围圈。

陆战中,倘若其他行动无法实施,那么最后也可以采取这样的行动:投入大量炮兵和装甲车辆及空军,对敌人正面发动突袭战,击退敌人,随后将敌军击溃于某一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