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2006年春节,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相聚时听说了一个台湾老兵的大致经历,我感到震惊,决定去拜访这位老人。

在一间普通的民房中,我听到了我们这一辈人闻所未闻的故事。对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我小时候只是在诸如《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电影上看到过,这是我们这些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后来还看过《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等。这位老人是一个普通的四川老兵,他的讲述让我深感自己的浅薄和无知。于是,我到图书馆和书店寻找这类书籍,由此进入了一个从未认真探究的领域:从抗日战争开始的中国现代战争史。

我知道了一连串的会战,这些会战通过自己的想象不断在脑中形成骇人的画面,飞机轰炸、子弹穿梭、人群逃亡、生命失去、城池丢失……狼烟弥天、焦土遍地、血肉横飞、家破人亡、国无宁日。

我曾在一篇短文《重庆:英雄的城市》中写道:

“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日军投入30余万人,死伤7万余人;中国投入60余万人,死亡15万人。1937年12月13日,台儿庄大战,中国军队40万人,历时半个月,伤亡失踪3万人,歼敌11984人。武汉会战,持续4个半月,中国投入百万兵力,伤亡40万;日军投入35万,伤亡20万。豫湘桂会战,日本投入50万兵力,国民党军丢失146座城池。整个‘二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日军损失兵力70万人。冯玉祥将军感叹:‘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那时的中国,真是‘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重庆也成了日本军队的眼中钉。从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军对重庆进行了五年半的大轰炸,轰炸总计218次,出动飞机9000架次,投弹11500枚以上。炸死平民1万余人,炸毁房屋1.7万幢,市区大部分繁华地段沦为废墟。1941年6月5日,重庆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防空洞窒息惨案。日军飞机从傍晚至午夜狂轰滥炸,人们躲入防空洞,敌机炸毁了防空洞出口,致使洞口阻塞洞内缺氧,踩踏和窒息造成成千上万的无辜平民死亡,尸身青紫,布满抓痕,尸骸横积,惨不忍睹。”

“面对强敌,英勇的中国人民绝不妥协。八年浴血奋战,艰难地支撑着残破的河山。一批工厂搬迁,撑持工业的战时运转。学校师生长途跋涉,维持教育薪火相传。文化精英奔走呼吁,为抗日救亡摇旗呐喊。那时的中国就像山城的路,必须奋力爬坡,苦苦支撑,才能熬过时局的艰危!”

“数十年一晃而过。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在城市的某个地方,应该给历史留下庄重的一笔,就像古埃及人用方尖碑,现代人用纪念碑、纪念塔或博物馆的形式,把重大的历史事件浓缩并珍藏。这样的历史,是生动鲜活的,能引起后来者的共鸣和深思。”

遗憾的是,除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以外,中国还没有全面反映抗战的纪念馆。这就是我决定把这个故事写成小说的原因。我想用自己的方式——一个作家的方式,来纪念这段历史,纪念为保卫国家而战斗并且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们,我觉得后代不能忘记他们,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

通过研读战争史,我知道了解放战争特别是东北解放战争的一些往事。虽然那位不善言辞的老兵只说了一句:“那血水啊,漫过膝盖了。”我知道了四平、锦州这些被血水浸泡过的城市。我们不应该让这些事件沉入历史河流的底层,让水和流沙掩盖血淋淋的事实真相。

2009年春,在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习期间,我利用周末专门去了一次锦州,参观了东北解放战争纪念馆。那次参观,使我明白了共产党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国民党为什么失败,远征军的那些著名将领为什么在东北战场丢盔卸甲。看到那些长龙一样的支前民工队伍,看到那些分到土地的翻身农民欢天喜地把自己的儿子和丈夫送到前线打仗,我就知道了共产党为什么会在短短的两三年在东北组织起百万大军,并打败了赫赫有名的国民党王牌军队。人心,是一个政权的基石。这印证了那句千古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