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首征沙漠最后一战:大漠深处的丧钟(第4/5页)

108

1370年过去还不到一半,朱元璋派出的西征、北伐两路大军便基本完成了摧毁北元残余势力的战略任务,不过,也都无可奈何地各自给北元政权遗落下一粒火种。

后来发生的事实将会告诉大明将帅与皇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两粒火种碰在一起时,必将爆出耀眼的火花,哪怕这朵火花仅仅是昙花一现般暂短。

后世有人猜测:李文忠在给娘舅兼义父的皇帝朱元璋的报捷奏章中语气过于得意了,因此招致了朱元璋对李文忠这小子开始不满。

事实不是这么回事儿。

李文忠不会傻得在奏折中放空炮,更不会肆意夸大战果来博取更高的奖赏与功名。实事求是讲,李文忠的这次沙漠远征,意义远大于徐达对王保保的打击,若是把徐达西征军的胜利比作砍断了北元政权的一根右臂(主神经未断,仍能康复),那么,李文忠则是将一把利剑准确地插进了北元王朝的心窝!(不过还是偏了那么一点,没有真正致命)。

从此蒙古政权这位百岁老人再也没有真正痊愈康复,即便是又经过了近百年的聚集组合,甚至在日后的土木堡大战中俘虏了大明皇帝英宗,其军事实力也没有真正强于明军。

换句话说,蒙古老头对中原的统治从此烟消云散,固然有时也能挣扎起身翻几个漂亮跟斗,那只不过是回光返照于瞬间,没有能力对明朝造成实质性的威胁,此后双方的战争主动权一直牢牢握在大明帝国手中。

事实是朱元璋给了外甥兼养子李文忠所能赐给的最高奖赏:当年十一月,徐达、李文忠两路大军凯旋班师回到南京,朱元璋论功行赏,把李文忠列入了国公行列。

国公仅仅封赏了六位: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宋国公冯胜。

插句没跑题的闲话:徐达的西征军于四月收拾掉王保保所部之后,南下数月转战巴蜀,征服了原叛离陈友谅自立夏国的明玉珍余部,夏国国主明昇被徐达献俘南京。

朱元璋觉得如此高官厚禄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索性给连同被封为侯的汤和等二十八人各赐铁券——证明持券人后辈子孙犯法不必治罪的一种铁质档案文书。这东西也就从心理上安慰一下功臣们,顶不了多大真用场,皇帝一旦想宰哪位的话,根本就不必管你犯不犯罪,说你有罪就有罪,其实家中藏着这东西更加危险,除了防盗,还要提防皇帝惦记。

不过,刚刚获得胜利的朱元璋表现了极大的宽大温厚,不光是对待自己的将士们,还包括残余的敌人。

六月份时,李文忠便把俘虏的新元帝儿子买的里八刺及其母妃送到了南京,中书礼官杨宪等人建议效仿唐太宗对待王世充的办法献俘于太庙,朱元璋没有采纳这个诱人的建议,而是下旨以礼相待,让买的里八刺穿着蒙古服装于奉天殿朝见,接见完毕后亲自赐给汉族衣冠,并封买的里八刺为崇礼侯,赐宅第于龙山。

据史载:

(朱元璋)且以后妃不能耐暑,况北狄但知食肉饮酪,敕中书省臣:务使饮食居第适宜;若其欲归,当遣还沙漠。

去留随便!待之极为宽厚。

后来朱元璋还当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将买的里八刺遣返释放回了老家漠北。

受到优待的并不仅仅于元廷皇室,朱元璋更关注蒙古平民,派遣使者诏谕北元宗室以及蒙古部落军民:

朕既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

各民族都是一家,我们都是中华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

自然,其目的也很明显,就是为了彻底熄灭那几粒火种,朱元璋直率、大度地宣布:“北元嗣君、买的里八刺之父爱猷识里达腊如能归附,当效古帝王礼,俾作宾我朝”北元官吏能倾心来归,“不分等类,验才委任”;其宗伯王驸马部落臣民能率众来归,“当给换印信,还其旧职,仍居所部之地,民复旧业,羊马孽畜,从便牧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