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首征沙漠最后一战:大漠深处的丧钟(第3/5页)

元军主将也曾紧急下令吹响迎敌号角,只可惜,号角悠扬之际,却是为明军增长了气势,来袭明军根本不理睬元军三三两两射出的乱箭,只是见人就是一阵劈杀,冲在最前面的就是一军主帅李文忠!

遭遇战短促而又激烈!这种气势,没人敢于当真抵挡,眼看着明军犹如一阵旋风狂乱扫过,背后留下一片血肉狼藉,不一会,风沙卷来,掩盖了这令蒙古人目瞪口呆而又心悸发慌的一切。

北元将士恍若一梦,若不是身边尚有负伤惨叫的战友,简直要怀疑:刚才经历是否都是真实?

带队将领们不知所措了:是回头追击?还是权当什么也没发生继续布置“防线”固守?

追击?追上去干嘛?去着急送死?布置防御?防谁?

各部不约而同,采取了最省事的举措:就地扎营设帐,管他人头打出狗脑子来,先埋锅做饭混饱肚皮再说!

其实这这措施极对头!并不是什么坐以待“毙”,而是地道的坐以待“活“,“坐以”不久便“待”来了真正的明军主力,于是,大家合理的扔掉武器进入了“战俘营”。

大明北伐主帅李文忠:此刻应昌在望,刚刚走出沙漠的明军将士哪里还顾得上整顿军容?一个个泥人出土一般扑向了应昌,按照李文忠路途之中所传下将令,一万精骑全部散开,犹如洪水蔓延从两翼迂回并进,直到大军合拢,应昌已经被团团围住了!

这天是五月十六日,应昌并没有什么城防,明军合围之后,李文忠率先带队突入,没有遇到什么能称为“抵抗”的战斗,应昌已经成了一滩稀泥。

不过,即便李文忠如此迅雷不及掩耳,还是没能真正达到目的,自古有句:“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新任皇帝爱猷识里达腊虽然发动应昌所有人力去建立了一道沙漠防线,还是感觉心里不踏实,一直全神贯注于北方,当发觉烟尘扬起之时,便机灵携带数十骑奔出了应昌,成了漏网之鱼。

主角成功逃亡,李文忠只有搜罗配角充数,收获还是不小:逮住了元顺帝的亲孙子、元昭宗的亲儿子买的里八刺以及他的后、妃、宫人,应昌的北元诸王、省院官员等也一并做了俘虏。

突袭应昌战果颇丰,除以上高级战俘以外,李文忠还缴获元廷皇室珍藏宋代玉玺、金宝一十五方,宣和殿玉图书一套、玉册二卷,镇国玉带、玉斧各一件,另外抢得驼、马、牛、羊无数。

对于北元新皇帝爱猷识里达腊的逃窜,李文忠格外恼火,这是一个会在将来造成无穷后患的的定时炸弹!是北元残余的精神支柱,我怎能容他如此潇洒走一回?

李文忠亲率精骑追踪兜捕。但是,毕竟漠北是人家的老窝,地理不熟,再加风沙一起便淹没了元帝形迹,李文忠一直追到北庆州(在今蒙古巴林右旗境内),还是没能找到爱猷识里达腊的准确逃亡线索,只得怏怏而还。

爱猷识里达腊此刻却是目标明确:西北方向!那里是旧都和林,据闻王保保正在那里召集旧部,新皇帝不得不投靠昔日政敌去了。

有道是:有意种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李文忠追歼北元新皇帝而不得,却在凯旋回师路途得到丰硕收获,大军如同对辽东纳哈出示威一般浩荡东行,雄师过路兴州,之前在锦川大败的元将国公江文清看出了未来政治形势,主动率军民三万六千九百人前来归降。

大军到了红罗山,元将杨思祖等一万六千余人又是主动投诚明军。

这正应了那几句中国民间俗语: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树倒猢狲散,闪亮打响雷。

只是,这时的李文忠与徐达一样,还没有意识到:东线走了一个爱猷识里达腊与西线逃了一个王保保一样,不知会给大明皇朝带来多么久的边境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