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再战河南:“克隆”山东战事(第4/8页)

身为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一起征战,常遇春却非常尊重小他两岁的徐达,谦逊地“奉节制,进止赴期不敢爽毫发,大将军雅敬爱之”,当时,徐达、常遇春两员大将并称,“一时名将称徐、常”。

可以说,自常遇春从军以来,历经大小恶战还从未尝到过失败的滋味!

那么,这次呢?这次,是带领少量步、骑兵去面对真正的五万蒙古铁骑!前路茫茫,前路茫茫啊!

22

河南府路还有几位元廷大人物:从汴梁逃来的李克彝以及大元现在的河南行省平章梁王阿鲁温。

这位梁王阿鲁温可是位绝对资深的大腕:元廷已故台柱子察汗帖木儿的亲生老爸,也就是现在明军的大敌王保保的亲外公!由于王保保与察汗帖木儿之间的养子与养父关系,说他是王保保的爷爷也无不可。

元廷主将脱目帖木儿,即梁王阿鲁温部下得力战将,受王保保委托驻守河南府路,自然,也承担着护卫梁王的重任,因此,别处守将能弃城一走了之,惟独这脱目帖木儿不能。

其实,就算能率部退却,脱目帖木儿也不会拔腿走人,脱目帖木儿何人?历来就是在战场上拿人血当酒灌的主儿!想当初蒙古大汗忽必烈挥师下中原之时,五万铁骑绝对可以横行天下!怎么风水轮流转,到了咱这辈儿就变了滋味?

脱目帖木儿拥有充分的自信,也应该有这种自信:蒙古人横行天下百余年来,何曾在野战中落过下风头?几万匹烈马撒欢之下,有什么东西不被踏成齑粉?

说起蒙古人的骑兵对阵,被称为“恐怖”绝不为过!闭眼设想一下:数万只铁蹄同时敲打着地面,眼前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马刀、枪刺,在这种死亡飓风咆哮扑来之即,谁能不望风而逃?

要命的是:你就是想遛号也难!铁骑若旋风,扫过遍血泥!两条腿的又如何能跑得过四条腿的?所以,在脱目帖木儿看来,与自己的五万铁骑对阵,不论任何人都是前来自动求死!

还有最最关键的一点:当这种巨大“恐怖”炸雷一般临头之即,被淹没的人临死才会发觉:死神并不是那震耳欲聋的马蹄声,而是从那战马与钢铁组成的大阵中飞来的箭雨!

蒙古人善骑射这点,估计凡是会喘气的都不怀疑。当时的蒙古军队真正令对手胆寒的武器是弓箭!据载,其射程竟然可达三百步,在以冷兵器为主的战场上,这绝对可称为“超远程武器”——而且是精制导的、集群式的。

野战中,与蒙古骑兵的第一轮死亡游戏便是必须承受不知多长时间的箭雨,厮拼格斗时也会不知何时有箭雨临头,有时侥幸占了上风,追击的过程中也是必须面对这些能贯穿铁甲的箭势。

有时甚至一场战役结束了,你都不一定能真正看见敌人是谁?蒙古铁骑来去如风,大多时候洒下死神便无影无踪,当你正庆幸死里逃生之即,天空兴许又落下了无数死亡!

所以,中原人在对付游牧民族骑兵方面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修万里长城是苦心琢磨出来的结果;战国甚至汉代还在流行的兵车战阵也是;甚至发明了拐子马、鹿角、钉板等防御工事,但收效甚微,最终才确定了一点:最有效的防御方式莫过骑兵对骑兵。

甚至在重机枪等自动火器主导了战场之后,骑兵也并未由于伤亡骤增而退出战争舞台,其突然性与集体冲锋的威慑力仍然令步兵射手们胆寒,一直到机械化的装甲战车问世之后,骑兵才真正算是到了“无用武之地”,从此威风不再。——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现在,明军副将常遇春就被推上了这个死亡游乐场!

这个前锋是常遇春自己争来的,看来这位“战争狂人”并没有听从朱元璋的苦心告诫,对冲上前沿与敌方的士兵拼命乐此不疲;与己方的“小校”“争功”依然兴趣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