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再战河南:“克隆”山东战事(第3/8页)

这点暂时存疑,还是说说作为北伐大军副将的常遇春。

据史载:成年的常遇春“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具备了冷兵器作战时期晋身勇将的基本条件。

朱元璋对他的定论是:“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这种评价可谓“旷古绝今”!

这里的朱元璋就不只是赞叹常遇春战场勇猛了,而是在从一个全方位角度:“将才”的角度对常遇春给予定性。

所谓“将才”,肯定是指战场指挥部队的能力,当然,也包括对于敌军的应变能力以及谋略的运用。

常遇春在军中有个绰号:“常十万”!这是出自常遇春自己口中:“我率十万人便可横行天下!”从这句近乎“吹牛”的豪言中,大家便可以感觉到这位的“爷们儿”风范了。

常遇春却并不是“吹牛”:自从1355年追随朱元璋以来,采石矶渡江战役:常遇春先是毛遂自荐求挂先锋印,继而面对那时元朝水军元帅康茂才的严密防守,独自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箭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致使元军纷纷溃退,朱元璋才得以挥军登岸,攻占太平。

常遇春锋芒初露,即立了头功,由渡江时的先锋升至左元帅。

1359年7月,常遇春率兵攻衢州,元将宋伯颜不花悉力守备,常遇春使用各种攻城器具,仍久攻不下,最后以奇兵出其不意,挖暗洞进入南门瓮城,元军所架火炮被尽毁,又策动元将张斌阵前起义,内外夹击,夺得衢州。

1360年5月,常遇春与徐达一起攻破陈友谅的枞阳水寨,陈友谅率大军前来报复,扬言要攻取安庆。常遇春冷静分析,认为其中有诈,陈友谅使用声东击西之计,其实要夺取的是安庆附近的池州。

同徐达商议后,两人将计就计,设伏诱敌,结果陈友谅中计,腹背受敌之下大败而逃。

所以史书上说,常遇春“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克敌制胜之方皆中节度”。

据史载:常遇春“爱抚士卒”,“每与敌战,出则当先,退则殿后,未尝败北,士卒乐为之用”,且所到之处秋毫无犯。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率水军数十万直取应天,在南京城西北的龙湾与朱元璋军展开一场恶战。朱元璋设计用伏,诱敌深入,常遇春奉命与冯胜率全军主力帐前五翼军三万人设伏。

经过一场鏖战,在龙湾登陆的陈友谅兵,遭到常遇春、冯胜伏兵的冲杀,死伤惨重,溃不成军。当时正值江水落潮,龙湾水浅,陈友谅一百多艘巨舰全部搁浅,朱元璋趁胜挥军大进,获得龙湾大捷,常遇春在此战中战功卓著,升为行省参知政事。

龙湾战后的第三年,1363年,陈友谅率号称六十万的大军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军进行了一场持续三十六天,决定生死存亡的水上大决战。

交战中,陈友谅战船体大速度慢,朱元璋军船小速度快,操作灵活,两军相持,难解难分。但激战中朱元璋座船搁浅,而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趁机率船队来攻,情况危急。又是常遇春奋勇当先,张弓射伤张定边,又用自己的战船撞击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脱离浅滩。

这是“救主”大功!常遇春因此功被赏金帛田地甚多,并且不久便升为平章政事——副宰相之一。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常遇春随徐达率军攻占庐州,继而与邓愈会合征服江西的新淦、吉安、赣州、南安等郡县,岭南韶州、南雄等地望风降附。

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奉命与邓愈率军攻取湖北的安陆、襄阳;十一月与徐达率军攻占了泰州。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作为徐达副将东征张士诚,攻取了湖州和杭州等地,翦除了张士诚的羽翼,之后又围攻平江长达十个月,平江城破,张士诚败死。常遇春以战功进封为鄂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