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康熙皇帝的极端手段,纳兰性德的传奇人生(第2/11页)

在为此发布的文告中,康熙皇帝认为:自古一代之兴盛,必定需要天下贤才振兴文化、共襄盛举方可达成。因此,他下令,全国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可以举荐人才,只要品学兼优、学识卓越,不管是否已经做官,都可以在推荐之列,皇帝将亲自考试录用。随后,一场在全国范围内搜求荐举人才的运动轰轰烈烈地扩展开来。

当时,大清立足中国已经三十多年,尽管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但大明遗民的亡国之痛、士子气节、种族成见和对大清入关后暴政的不齿,仍然在心底里发生着作用。因此,在荐举名单中,那些声望素著、影响巨大的超一流人物,如顾炎武、黄宗羲、傅山等人便成了一个大麻烦。地方官拿着征举诏书来到顾炎武家里时,六十五岁的顾炎武表示,他宁死也不会应召,如果一定要强迫的话,则唯有一死而已。地方官无可奈何,只能作罢。黄宗羲也一样,对来动员他的官员说,若要相逼,自己可以自杀。

关中名儒李颙(yōng)和山西大儒傅山的遭遇很好玩。

以前,朝廷曾经征召他们入朝做官,被他们以身体不好或者病重为由拒绝了。这次,地方官可能是太想表现一下自己实心任事的精神了,于是,就把这些真正的鸿儒包裹起来,强行用床抬着他们前去参加皇帝的考试。李颙被抬到省城后,一连绝食六天,地方官慌了,害怕把喜事变成丧事,只好又把他抬回去。后来,康熙皇帝到西安要见他,他托病不见。搞得皇帝好生无趣,悻悻然的康熙居然写了一块匾额送给他,上面大书四个字,曰:“志操高洁”。就凭这一手,康熙还真是不简单。傅山则是另外一个路数:被抬到北京城外时,他赖在轿子里死活不肯进城,大哭大闹,城里的王公大臣们慕名前来看他,他就装傻充愣,彻底将喜剧变成闹剧,看上去实在有失体统,康熙无计可施,于是也原样把他抬了回去。

这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对天下人的善意,这种态度时常可以换取巨大的回报,想必康熙心里算得很清楚:中国文化是一种等级顺从文化,一般不大会培养出天生不识好歹的人,对抗的升级常常在官府举措失当之后发生。推测起来,他必定坚信:自己释放出去的善意不会落空。若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令人很难想象他如何能够长期坚持这种做法。

最后,一百七十余人的荐举名单上,有一百五十四人来到北京。皇帝很体贴,告诉他们说,时令已经十一月,“冬日晷短,难于属文,弗获展厥蕴抱”——冬天到了,昼短夜长,不是做文章的好时候,难以显现出大家的满腹才学。大家可以在北京充分准备一下,来年天气暖和了再说。然后,命令有关部门安置好他们的食宿,每人每月发给颇为优厚的补贴,使大家不必为衣食发愁。

第二年,康熙十八年三月初一日,正是北京春暖花开的时节。大家被召进紫禁城,来到体仁阁,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事情偏偏还没完,大家入座后,皇帝并不急于考试,而是大摆宴席,让大家吃好喝好,还好言好语地忽悠大家说,本来知道诸位才气纵横,不需要考试就可以为国家效力,但出于对大家的敬重,还是给大家一个显示才学的机会。

考试题目按照当时的标准看,实在是简单得不像话,叫《璇玑玉衡赋》、《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简单说就是写一篇散文、作一首诗。皇帝所派的读卷官,若用今天的语言描述,真的是超级豪华阵容:皇帝本人,三位大学士,再加上一位翰林院掌院学士。最后,在一百五十四人中,录取了一等二十名,二等三十名。这些人全部进入翰林院,已经有官职的授侍读侍讲,曾经中过进士的授为编修,布衣生员以上授检讨,让他们全部参与修撰《明史》。当时,这些人里面,有不少名气很大,迫于官府的压力,不得不来应付一下。因此,有人写诗时故意不合辙押韵,甚至读不通,有人竟敢在诗文中写上犯忌的字样,还有人卷子没有答完,只写了一首诗便草草交卷等等。这些人全部被康熙皇帝录取,并授以官职。到了北京而不肯参加考试的如傅山、杜越等人,授予官职后放他们回家。有人接受官职之后,再找理由要求走的,同样予以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