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特权集团(第2/6页)

在扮演“鼓手”角色期间,希特勒还不是德国工人党领导层。但是形势很快变得非常明朗:宣传鼓劲是该党的活动重心。德国工人党不参与竞选,不推出候选人,在任何委员会或官方机构没有自己的成员代表。它只是宣传造势,吸引大众,这就是它存在的理由。而希特勒是该党头牌宣传鼓动名嘴。

随着希特勒吉星高照,卡尔·哈勒变得黯然失色。希特勒这位后来居上者大获成功之处正是哈勒的失意短板所在。因此哈勒大受刺激,退出了德国工人党领导班底。在希特勒的倡导建议下,德国工人党的名称扩展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德语缩写为NSDAP.希特勒在该党原来的名称上加上“国家社会主义”这个词语,旨在超越最初仅仅针对工人阶级的建党宗旨,希望引起更多阶层的共鸣。他力图从民族主义角度重新定义社会主义内涵,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际概念。他不接受共产党人有关阶级斗争的理论,希望树立全国性的没有阶级差别的社会观念,捍卫私有财产,猛烈抨击“垄断资本”(经常被作为替罪羊)所造成的各种破坏性后果。在希特勒心目中,“国家(的)”与“社会(的)”是两个相同的公有社会概念。希特勒解释说:“‘国家’首先意味着在行动中体现出对(德国)人民的无限热爱。……‘社会’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为社会利益而效力,时刻可以为它献出生命。”7

哈勒辞职后,只有另外一位本党创始人德雷克斯勒横在希特勒与纳粹党最高领导的职位中间。在哈勒离开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希特勒终于坐在了那个位置上,尽管不无装腔作势与逢场作戏之举。希特勒非常反对同另外一个党派合并,在1921年7月他愤然离开领导层会议的会场,并在三天后提交了一份辞呈。德雷克斯勒和党内其他领导人在震惊之余意识到,他们要失去的不仅仅是本党最具吸引力的人物,而且还有他们的摇钱树。纳粹党大规模集会上的明星与吸引民众捐款捐物的重量级人物眼看就要脱离本党。仿佛为了更加高调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希特勒以自己的名义单独采取行动,几天之内在慕尼黑最大的室内场地——克朗马戏院,吸引了6000名热情听众。

希特勒的最后一张牌果然奏效。一周后,德雷克斯勒与本党其他领导人恳求希特勒重新回到纳粹党,对他让步,满足他“拥有独裁权力”,实行一人领导全党体制的极端要求。希特勒发动了一次内部政变,大获全胜。上述决定也标志着该党迈向元首制[1]的一次战略性转变。这种原封不动的领导制度后来一直在纳粹党内部以及整个第三帝国时期的纳粹德国贯彻实施。在这种领导体制下,元首讲过的话被视为第一重要,不可改变,绝对可靠。这样便消除了任何内部民主权力或集体负责的可能性。各种建议和提案并不总是能够得到讨论或争论,而是经常直接反映给希特勒,回馈之后便是定论,不可更改。发生在1921年夏季的这次权力交替标志着希特勒开始把纳粹党改造为元首党——元首一手遮天,说一不二的党。这也是迈向希特勒个人崇拜的第一步。单身未婚,专心致志,执着不移,胸怀自己的使命感,希特勒除了政治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生活。

希特勒的领导才能主要体现在宣传鼓动方面,这方面的有关决策非常谨慎,极为出色。但是作为一位管理者,他表现得非常糟糕,随心所欲地在市内到处走动,经常忘记同别人的约会。闲暇时,他去自己喜爱的咖啡馆,喝两杯,或者到他新近收购的报纸《人民观察家报》(Völkischer Beobachter,原名《慕尼黑观察家报》,希特勒收购后改名为《人民观察家报》)编辑部看一看。希特勒“精力充沛,好像火山一样存储着巨大能量,你永远不可能不让他出现在大街上”,一位密友这样回忆说。8希特勒在他居住的简朴公寓里起得较晚,经常在上午11点一边剃须或一边往早餐面包上涂黄油,一边召开当天的第一次会议。“大家从来都站着研究问题,”早期纳粹党成员赫尔曼·埃塞尔回忆道,他后来成为《人民观察家报》的总编,“他从来不给客人端上咖啡或茶水。他用一把刀剃须,后来有钱了,买了一个单面刀片专用剃须刀。他在剃须时总是割破皮肤,有时到了晚上还在流血。这种事情大家都知道。”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