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帝国崩溃(第3/5页)

女皇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极其失败的。任何一位英明的君主在做出可能引起军队抗议的决策时,都应该三思而后行,在军事方面伊琳娜可以说是一败涂地。由于她长期以来实行的内部清洗,军队在她统治期间始终呈现一盘散沙的状态,自然对她也就不存在多少忠诚之心。最后两年中拜占庭军在面对阿拉伯、保加利亚和法兰克人的军队时都遭遇了惨败,有人逐渐开始怀疑或许坚持偶像破坏主义才是正确的选择。军队内部开始爆发叛乱。不久,愤怒的暴民挤满了君士坦丁堡的街道,高呼要伊琳娜让位给她的儿子。君士坦丁六世一夜之间从阶下囚摇身一变成了人民的英雄,他从狭小的监牢走出来,被人推举上皇位,而伊琳娜则被监禁在她某座宫殿的一间内室中。

然而,君士坦丁六世在被监禁之前也未曾积极参与国家政事,他在位期间也没有多少作为。这位年轻的皇帝缺少的只是一点点野心,凡事都选择顺其自然,因此很快便被证明并没有成为一位优秀皇帝的能力。当一支阿拉伯军队入侵帝国领土时,他立刻便陷入了恐慌,选择与敌人媾和,对国家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屈辱,也会付出高昂的代价。面对人民对他懦弱胆小的指责,他只得选择亲自披挂上阵,但第一眼刚刚看到敌人的大军,他便吓得胆战心惊,这种态度自然让他的声望一落千丈。这样的灾难使他有意让自己的母亲重新回归执政,做出了这个愚蠢的决定之后,他又在对保加利亚人的战争中一败涂地。君士坦丁堡的帝国禁卫军对这一切失望透顶,他们密谋将伊琳娜和她不成器的儿子一起彻底驱逐,但消息却通过某种渠道泄漏出去。惊恐万分的皇帝终于展现出了一点皇帝的威严,他下令割掉那些僭越者的舌头。

这样愚蠢的残忍行径使君士坦丁六世在军队里的最后一点人心也彻底化为乌有,伊琳娜最终决定一劳永逸地除掉她倒霉的儿子。君士坦丁因为对保加利亚的大败而对军队上下加以斥责,此时此刻非常容易说服他下令惩罚那些颜面扫地的军队,方式就是在其中几千人的脸上刻上“叛徒”的字样。正如伊琳娜预料的那样,这一举动令皇帝成了全城上下唾骂的对象。如今众叛亲离的君士坦丁六世在他最强大的敌人面前彻底陷入了孤立境地。

公元797年5月,君士坦丁的儿子出生不久便告夭折,当皇帝陷入无限悲痛之中时,伊琳娜展开了行动。在皇帝从竞技场骑行回宫时,她的一部分宫殿守卫从周围的矮树丛中冲出来并试图抓住他。君士坦丁六世本想逃往码头,但很快就被抓住,押往大皇宫。正是在他26年前曾经出生的那个房间里,伊琳娜残忍地刺瞎了儿子的双目,然后杀死了他。

伊琳娜从未把自己当成君士坦丁六世真正的母亲,她始终忙于国家大事,像所有的皇室继承人一样,君士坦丁六世是在一大群育婴女佣的照料下长大的,周围还有众多皇家教师,很少有时间能够亲近他的父母双亲。然而,尽管如此,这等卑鄙的血亲相残依然令帝国上下为之震动。伊琳娜无疑违背了整个社会公认的作为母亲的伦理道德,而这样的道德是从地位最高的权贵阶级到地位最低的贩夫走卒都一致认同的。她人性中的一部分显然已经彻底丧失,虽然她的臣民没有反对她继续执政,但再也不会对她表示任何尊敬。她是罗马帝国的首位女性统治者,不是作为摄政王或皇后,而是真正的皇帝,但伊琳娜显然并没有为此高兴多久。负罪感消耗了她的精力,当阿拉伯人察觉到帝国的衰弱前来入侵时,她立刻准备了数目巨大的贡品,而这是帝国根本无力负担的。她试图为自己日益衰弱的国民鼓舞士气,乘坐着一辆金色的二轮战车,由两匹最为强壮的白色骏马拉着,在全国各地四处游行,向围观的人群抛洒金币。围观的民众拾起了金币,但他们的感情却没有那么容易笼络。因为她对撒拉逊人进贡的许诺,国库已经陷入空虚,民众对此心知肚明,将所剩无几的钱财抛洒给人民,只会为她带来变本加厉的讥讽。唯一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当暴动来临时,主使者并非一名心怀不满的拜占庭人,而是一名来自遥远西方的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