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帝国崩溃

君士坦丁五世于公元775年9月14日去世,此时的拜占庭帝国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持续的内外交困使社会的不同阶级都蒙受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迫于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事态开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历史记载不再确切可信,自罗马共和国时代以来始终精心珍藏的家族宗谱彻底失传,元老院阶层的古老传统也逐渐消失。82大部分城市的规模都缩小到城镇级别,人口数量也在锐减,只能在昔日辉煌的废墟之上苟延残喘。城市规划完全中断,宽广的大道和华丽的古代城市建筑也被扭曲狭窄的街道和匆忙搭建的陋居所替代。众多建筑物化作废墟,当人们彻底重建墙壁时,他们不会长途跋涉去废弃许久的采石场,而是选用早期结构的石造建筑。甚至重要的大城市也呈现出了无法挽回的衰败景象。雅典曾经是希腊最为重要的城市,如今规模缩减为一个小城镇,只有几千名市民在雅典卫城的阴影之中挣扎求生,君士坦丁堡——虽然那些竞技场、剧院和浴室依然存在——城市中的导水渠却已经超过一个世纪未能得到修缮。

海上贸易依然相对繁荣,都城的市场上也能够找到印度的香料和中国的丝绸,但商人再也没有胆量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穿越危险的陆路,大部分内陆地区重新恢复了易货制。随着城市人口大规模锐减,四面都有敌人的围攻,社会的军事化程度开始提高。国家的土地被移交给军队管理,以减少花费,政治管理也交由军队的官员执行,有效地提高了效率。这些变化导致了军队的政治力量日益膨胀,时常干涉政府事务。在希拉克略去世后的一个世纪里,由军队拥立的皇帝不少于八位,世俗权力和军队权力之间的界限不可避免地逐渐模糊。

与其他方面一样,教育同样在动乱中受创。都城依然拥有私人导师和初级、中级学校,行政系统和军队中的职位依然由具备美德功绩的人所担任,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在战乱和动荡的年代中根本没有时间去接受系统的教育。具备读写能力的人逐渐减少,公务人员的素质也随之下降。面对战乱和社会动荡的残酷压力,譬如哲学和文学领域都遭到了严重忽视,俨然成为和平年代的奢侈品。随着教育的地位下降,拜占庭的文化开始凋零,甚至湮灭。每一代人都比他们的先辈更加缺乏教育,也更加无法领悟学习本身的价值所在,不久后这种衰退的趋势达到了高峰。8世纪初,法律明文规定,禁止破坏、丢弃古代文献,或将它们浸泡在香料中;到了8世纪中期,皇帝经常抱怨找不到有能力的人才去解读法律。到了君士坦丁五世时期,他本人因为激烈反对偶像崇拜而破坏偶像,引起文化衰退;他将矛头直指修道院,尽其所能去毁坏那些不符合他观点的作品,教育由此陷入了极度衰落的境地。

大众对这位破坏偶像的皇帝的反对情绪在他去世之时达到了顶峰。军事上的辉煌使君士坦丁五世在军队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在他去世很久之后依然如此,但在大部分拜占庭平民的眼中,这位皇帝无疑是可耻的暴君,是注定被人忘却的魔鬼。他们称他为“Copronymos”,也就是臭虫。在他去世一个世纪之后,这位皇帝的名誉一落千丈,以至于一名暴民打破他的石棺,将他的骨骸烧毁,然后将灰烬尽数扔进大海。他的儿子利奥四世则正好相反,是一个脾性温和的人,虽然同样支持破坏偶像,但希望缓和他父亲过度激进的做法。假设他的寿命更长的话,他本来有能力平息紧张的局势,但不幸的是,他在统治5年之后就去世了。大权落到了他的配偶、一位个性强硬的女性手中。她在生活中操纵着利奥四世的一举一动,甚至皇帝的去世也因她蒙上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