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诬杀彭越(第3/4页)

可见,吕后杀韩信其实是代刘邦杀功臣,这笔账不能只算在吕后身上,刘邦绝对脱不了干系!

刘邦对他所忌恨的开国功臣的处理,一向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步一步到位。

项羽死后,他首先夺了韩信的齐王,但是,还要改封为楚王。齐王韩信的兵权太大,必须立即处理。楚王韩信的兵权已经小多了,所以可以允许存在。诱捕了楚王韩信之后,他并没有将韩信一棍子打死,只是将韩信降为淮阴侯,放在京城,削去军权,留待以后再做处理。

这就是刘邦式的处理办法!

处理彭越也体现了刘邦这种一步一步到位的独特方式:刘邦只是将彭越由梁王流放到蜀地,并没有立即处死彭越。

但是,吕后不一样,吕后的处理方式是一步到位,直奔主题。所以,刘邦将彭越放逐蜀地,吕后却将彭越从流放途中带回来,一步到位地处死了彭越。

杀韩信,对吕后而言,是小试牛刀。处理彭越,她已经是越俎代庖了。她的胆子是越杀越大,越杀心越黑。

刘邦倒也乐得其成,反正是处死那些让他内心不安的功臣,由吕后直接操作,让吕后承担杀功臣的恶名,比自己承担这个恶名更好。所以,刘邦对吕后处死韩信没有一点责怪。他只关心被冤杀的韩信临死前说了什么,以便除掉当年鼓动韩信叛汉的蒯通。

同样,刘邦对吕后要求一步到位地处死彭越也没有表示反对,他同样乐得吕后在历史上替自己承担杀彭越的恶名。

刘邦对韩信、彭越没有一步到位地杀掉,并不能说明刘邦为人宽容。因为刘邦从来不是一个宽容的人,他的宽容只是一种策略,一个表象。

刘邦对项羽有宽容吗?没有!汉四年的鸿沟议和,刘邦是同意的。张良、陈平劝他趁机除掉项羽,刘邦何尝没有想到趁机除掉项羽呢?此时已不是鸿门宴之时了,刘邦已经控制了整个黄河以北的土地,黥布、刘贾也已经控制了安徽的大部,刘邦已经完成了对项羽东、西、南、北四方面的战略包围。刘邦此时绝对不会放过项羽。这种情况下刘邦同意项羽中分鸿沟的计划,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用议和让项羽放回他的父亲和吕后。

单纯的项羽在刘邦同意议和之后立即释放了刘邦的父亲和吕后,刘邦却虚晃一枪,在项羽释放了其父其妻之后,撕毁协议,追杀项羽。据史书记载,此事是张良、陈平的建议。其实,这与让吕后出面杀韩信、杀彭越一样,刘邦和张良、陈平的意见肯定是一致的。只不过刘邦这次是让张良、陈平承担了背信弃义的罪名。

第二,吕后对“后刘邦时代”政治局面的顾忌。

吕后在杀韩信、杀彭越时表现得比刘邦更积极、更主动,力主一步到位。其中,除了因为吕后不赞成刘邦一步一步到位的处事方式夕卜,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吕后还顾忌到刘邦百年之后“后刘邦时代”的政治局面。

刘邦一生征战,多次受伤。比较严重的有两次:

汉四年刘、项荥阳对峙之时,刘邦被项羽一箭射中胸部。

汉十一年黥布被逼反时,刘邦曾经因伤而不打算亲征。他亲征黥布时又受箭伤。

汉十二年,刘邦已经因伤病危,拒绝治疗。

此时的吕后向刘邦询问萧何之后的相国人选。

刘邦说曹参可继任。吕后又问曹参之后的人选,刘邦说王陵、陈平可继任,并选周勃任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太尉。吕后又问这以后的人选,刘邦说:这以后的事你也不用问了。

吕后对刘邦的健康状况,以及刘邦死后的重要人事安排的高度关注,说明吕后比刘邦更关注“后刘邦时代”如何驾驭开国功臣这一重大问题。

第三,刘邦对吕后外戚派的有意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