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祺祥政变(第3/17页)

咸丰皇帝奕即位后遵从父命,封奕为恭亲王。可是这一册封直到咸丰三年(1853)才正式执行。而且,咸丰皇帝当时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制的决策,那就是任命奕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按照清朝祖制规定,亲王和皇子是不能担任军机大臣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宗藩削弱皇帝权力。

可是当时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原军机大臣麟魁、邵灿等人年龄老化,于是咸丰皇帝罢免了他们,将奕、瑞麟、杜翰等人充实进军机处。奕作为亲王,在军机处地位是最高的。咸丰四年(1854),咸丰皇帝又授奕都统、右宗正、宗令等职,这样一来兄弟两人因为皇位继承问题而产生的隔阂,随着奕地位的不断提高而一度缓和下来。

然而好景不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兄弟两人再次产生新的矛盾,首当其冲的一件事就是关于奕生母的封号问题。

咸丰皇帝九岁时失去了生母全皇后,由奕的生母静皇贵妃抚养长大。咸丰皇帝即位后,给这位静皇贵妃上的尊号是: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奕对这个封号并不满意,经常要求加封生母为太后,咸丰皇帝对这个要求不置可否。

清朝的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由皇贵妃进封皇太后的先例。按照惯例,咸丰皇帝完全可以为康慈皇太妃进封皇太后,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这对奕的心理和感情是个巨大的打击。

事实上,我们可以揣测出咸丰皇帝的真实所想,无非是因为康慈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在十多年的抚养过程中,难免表现得不如对亲生儿子那么疼爱。尽管从感情而言,童年经历的一些事情可能难以从记忆中抹掉,但已经贵为皇帝的咸丰皇帝因小嫌而不念大恩之举,未免显得过于小气,而有失帝王风范。

但从奕的角度而言,他请求皇兄进封生母的方式也有问题。这一点从康慈临终前奕的请封便可以看出来:

又一日,上问安,入,遇恭亲王自内而出。上问病如何,王跪,泣言:“已笃,意待封号以暝。”上但曰:“哦!哦!”王至军机,遂传旨令具册礼。所司以礼请,上不肯却奏,依而上尊号。

关于这件事,《清史稿》的记载是:

咸丰五年七月,太妃病笃,尊为康慈皇太后。

联系两段史料,咸丰皇帝最终进封康慈为皇太后其实很勉强。奕没等咸丰皇帝明确态度,便自行传旨也存在严重问题。于是在安葬完康慈后,咸丰皇帝便罢免了奕的军机大臣、宗令、都统等职,只保留他仍在内廷行走的头衔。这等于是撤了奕的全部职务,而且让他在上书房里读书学习,闭门思过。

但是大清帝国时局越来越艰难,使得咸丰皇帝不能再计较个人恩怨,因为奕的才能是可以重用的。咸丰七年(1857)正月,兄弟两人一同祭祀先帝道光,可以看作是二人关系缓和的标志。此后,咸丰皇帝又逐渐恢复奕的各项职务,一直到英法联军进兵北京,咸丰皇帝北逃热河,奕全面接管了北京事务。

从奕被罢免到后来接管北京事务的过程看,咸丰皇帝对这个弟弟还是十分看重的,并没有因为奕亲王的身份而对他加以提防,这是咸丰皇帝做得很好的一面。但是在如何应对英法联军的问题上,咸丰皇帝与奕再次发生了矛盾。

咸丰皇帝让奕接管北京事务面对英法两国“办理抚局”,其本意是想暂缓一步,等到大清帝国从太平天国运动的泥沼中挣脱出来后,再以强硬的姿态面对英法。可是奕在面对英法时,却是以和局为目的入手。这让咸丰皇帝十分不满。

咸丰九年九月二十九日(1859年10月24日),在奕递上去的“经过谈判,英法联军已经定期撤出北京”的奏折上,咸丰皇帝朱批斥责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