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4/31页)

早就存心不良的英国人,从义律的煽动说辞中找到了对华动武的借口,而“人权”观念的提出,也容易被国内各个阶层所接受。不过在道光二十年(1840)三月,英国国会就是否对清政府采取军事行动的投票中,支持者以微弱优势通过了对华动武的决定,而且这还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这也说明了英国国内的人对于这场武力行动以及开战后会产生什么影响,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和应对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到鸦片战争结束为止,英国也没有正式对大清帝国宣战,他们只是把这场武力行动看成是对虎门销烟的一次报复行动,这一点从他们仅仅派出四千名士兵远征中国就可以看出。然而让英国人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样在他们看来只是一场报复行动的武力打击,居然让他们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当然也改变了他们的对手—中国的命运。

2. 朝廷的应变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不仅让他得到了皇帝陛下的荣誉赏赐,也让朝廷上下一片欢声笑语。然而作为那个时代算是有些世界眼光的林则徐则深知,虎门销烟仅仅是个开始,义律忽然之间偃旗息鼓,让他隐约觉得英国人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事实上他也明白,自从他作为钦差大臣来到广东查禁鸦片时起,他就已经被推向了风云变幻的浪尖之上。虽然在此之前他向皇帝陛下表达过自己的犹疑,皇帝陛下也给他吃下了定心丸,然而他始终觉得,虎门销烟之后才真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决定国家命运和自己前途的时刻即将到来。

林则徐早已经意识到,禁烟必须以武力作为后盾,面对敌人的种种挑衅,他坚持认为不必空谈抗议或驱逐,唯有严阵以待,坚决予以还击。在林则徐看来,战争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对接下来可能要发生的战争的态度是:不怕战争,但绝不打无把握之仗。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林则徐在禁烟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加强战备,在他下令包围外国商馆的同时,开始调集战船,整顿水师,增设炮台,演练枪炮,等等,以应付可能出现的战争。而且林则徐相比他同时代的官员,具备一定的民众视野,他打破那些官老爷“防民甚于防寇”的痼疾,利用民众的热情和力量,以弥补清军长期以来因为羸弱所造成的防务单薄。

为了加强防务,他告示沿海居民“群相集议,购买器械,集合丁壮,以便自卫”,鼓励民众与士兵一起奋勇杀敌,提出一旦发现英夷上岸,人人均可奋力诛之,不论军民,能杀夷人者,均按所献夷人首级给予重赏。

林则徐对英国人不会善罢甘休的预感还是十分准确的,也进行了相应的准备,因此当英国人的军舰来到广东开始动用武力时,广东首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前哨战的胜利。

然而打赢战争并非一人一地就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不否认林则徐对于英国人即将动用武力有准确的预测和充分的准备,当然这是建立在他到了广东与英国人一番较量后所产生的深刻认识之上的。而那些身在遥远的京城包括道光皇帝在内的高层决策者,并不具备林则徐这样的敏锐洞察力。从相关的资料上看,道光皇帝和他的大臣们显然缺乏应对战争的准备。

费正清先生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当时道光皇帝指示林则徐说:“鸦片必须清源,而边衅也不容轻启。”透过这个指示明显可以看出道光皇帝想利用心理手段,发动一场道德劝诫运动来禁绝鸦片,因此在这种认知基础之上,对禁烟在英国人当中会引起何种反应,英国人会不会以此为借口对中国动用武力,从来就没有成为道光皇帝考虑的中心问题。甚至在英国人借口鸦片问题,进行调兵遣将的时候,道光皇帝还认为这不过是英国人在“嘘声恫吓”的无能表现,因此既没有和大臣们商议对策,更没有坐出相应的备战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