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3/31页)

现在,面对林则徐在虎门海滩进行的销烟活动,义律作为当年律劳卑一般的角色会去如何应对,甚至是给予国内政府什么样的倾向性将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身在广州的英商利益,也关系到英国在对待中国问题上的根本利益问题,至少在义律看来,虎门销烟已经严重侵犯了英国的国家利益。

义律先前通过和林则徐交手,认识到这个从北京远道而来的钦差大臣,绝非先前的那些官吏可比。因此性情高傲的义律在冷静下来之后,并没有选择继续和林则徐硬抗,但也没像他的前几任那样选择沉默,而是转身寻求本国官方的支持。他虽然倾向于动武,但他充分吸取了当年律劳卑事件的经验教训,知道只有将自己对华动武的想法上升为国家行为,才有可能征服这个愚昧、落后、自私、保守的清政府。

不过,义律也明白要想充分说服本国政府支持自己对华动武的想法,只靠满腔热血以及控诉林则徐在虎门野蛮销烟是远远不够的。他明白本国政府只要能在对华贸易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税收,就不会贸然发动对华战争。如果鸦片贸易减少,本国政府税收减少,以巴麦尊为首的政府决策层就会做出战争的决定。

今天我们从义律呈递给巴麦尊的全部信件中可以看出,为了表达清政府这次禁烟严重侵害了英国的利益,以及如果不对华采取武力措施,未来英国在华的税收将严重减少这个意思,义律可谓是各种手段尽皆使出,甚至不惜放下高贵的身段进行诬告与陷害。

事实上,早在道光十九年二月八日(1839年3月22日),林则徐限令交出鸦片的那段时间,义律在写给巴麦尊的信中,就说林则徐的行为是不正当的恐吓行为。在他被迫交出鸦片后,4月3日,又写信给巴麦尊说,清政府的这场禁烟运动,是对英国官员和臣民犯下了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是野蛮的清政府强迫英国人交出财产的一种赤裸裸的侵略。在信的最后他煽动地写着,应该对清政府以迅速而强有力的武力打击,事先连一个字的照会也不用给。

为了让政府能够尽快动武,义律建议英国政府要“立刻用武力占领舟山群岛,严密封锁广州、宁波两港,以及从海口直到运河口的扬子江江面”,认为要到白河口向清政府递送通牒,要求将林则徐、邓廷桢两人撤职查办;对英政府进行道歉;对禁烟运动中收缴的鸦片烟土给予金钱赔偿;将舟山群岛割让给英国;准许英人在舟山群岛和一切沿海港口做生意等。

在那个通信并不发达的年代,义律的话对于本国政府来讲十分具有权威性,本土的英国人只是看到了虎门海滩上被销毁的鸦片,只知道身在广州的英国人在清政府的“压迫”下被迫交出了“财产”,即使这些“财产”严重侵害了他国的利益,然而从通过鸦片贸易在中国牟取利益已经成为英国既定政策的角度来看,义律的话无疑具有十足的煽动性,更何况义律还抛出了“人权”观念。

后世的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多种原因聚集的一场战争。例如英国人需要保证对华的税收,他们需要继续开拓中国市场(英国人称这场战争为“通商战争”)转变贸易逆差,以及大清帝国盲目开战等诸多原因。然而通过仔细分析义律写给本国政府的所有信件,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清政府侵犯英国人财产”的说辞,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算是发动战争的一个原因。

作为世界上率先进入工业时代的英国,在完成君主立宪制的转型后,除了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建设在国际上遥遥领先之外,人权观念也得到固立,而且西方的普世精神又有将它的价值观对外输出的原动力。虽然我们都知道英国人对华的鸦片生意是侵犯了中国人的人权,但正所谓道理在别人身上才是道理,英国人通过义律只知道大清帝国将英国人的财产—鸦片“无情”地收缴销毁,这是侵犯了英国人的财产,却不闻不问鸦片对中国人造成了多大伤害。在他们看来,只要保证英国人在中国的地盘上能赚到钱,保证英国人的人权,哪管什么鸦片贸易在中国掀起的滔天巨浪。事实上西方的人权观念从来都是只针对西方人,所谓的普世精神也只是一种精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