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第2/4页)

但他选定的立足之地,不是汴京,而是五马山。这也正合宗泽之意。个中缘由,除了考虑到赵榛在五马山聚集武装,可与汴京形成呼应之势外,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可减轻赵构对赵榛拥兵在外的猜忌。

这件事情商定后,宗泽和赵榛心里都踏实下来。赵榛决定尽快返回五马山,公开亮出旗号。宗泽特派一支精兵将赵榛护送至赞皇境内,并向五马山义军赞助了一笔可观的军费。

按照与宗泽的约定,赵榛回到五马山后,一方面公开发布了告两河同胞书;另一方面向赵构上书奏明了自己的目前状况,并阐述了自己留在中原组织抗金运动的决心和理由。

赵构得知赵榛居然已在五马山招兵买马占山为王,心里很不自在,却因赵榛此举甚得民心,不便横加指责。考虑到朝廷目前的处境,表面文章不能不做。因之他只好装腔作势地发诏一封,对赵榛做了一番勉励,顺水推舟地将其封为河北兵马都元帅,委其总领两河军事。当然这只是个虚名,兵员粮饷概不拨付。

对于赵构的心理,宗泽觑得分明。但不管怎么说,这总算使得赵榛拥有了名正言顺的统兵身份。能够争取到这一步,在目前来说已算很不错了。

但欲完成救国大业,非倾举国之力不可。朝廷不真正下这个决心,任何人也无力只身补天,充其量只能奏局部之功,这个前景显而易见。所以,自打宗泽就任汴京留守时起,就把争取赵构回銮视为了头等大事。现在,他觉得这事更是需要努力抓紧了。因为,就在这个亟须唤起全国民众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战的关键时刻,在朝廷中居然发生了与此目标全然背道而驰的重大变故。

八月十八日,也就是宗泽在汴京平叛后的第三天,在赵构朝廷中为相仅七十五天的主战派中坚大臣李纲,因其精心策划的一系列收复中原大计屡遭否决,怀着事无可为的极度失望愤然辞职。随后,与李纲持相同政见的尚书右丞许翰、左正言邓肃等官员亦被相继免职。更有甚者,敢于仗义执言的太学生陈东和布衣文士欧阳澈,竟因坚决反对罢免李纲而被当众处斩于应天府市区中心的龙兴寺前。

这些消息传至汴京,激起了宗泽的极大义愤。如果不能阻止这股逆流继续发展,他在汴京所做的一切努力,便将统统付诸东流。因而在这段时间里,为了争取、敦促赵构回銮,他亦是费神甚巨。

宗泽为此所采取的主要措施,首先就是一再撰写奏章,陈述利害。在宗泽镇守汴京的一年之间,这种奏章反复呈交朝廷者多达二十四道,史称《乞回銮二十四疏》。但因朝政被黄、汪等心地阴暗、持不同政见者所把持,这些奏章中的相当一部分,根本就未呈至赵构手上。

请求朝廷还都,就必须为朝廷提供一定的还都条件,最起码,要能保障朝廷的安全方可。这个问题很实际,但解决起来不容易。朝廷没打算去做这个努力,这副担子只能由宗泽独自来承担。宗泽带领汴京军民,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使汴京的城防面貌,得到了彻底的改观。后来金军再度猖狂南犯,因知汴京的城防体系已今非昔比,竟宁可绕道奔袭,也没敢直接来啃这块硬骨头。遗憾的是纵使宗泽做到了这种程度,到底也没能唤得朝廷回头。

此外,宗泽还甘冒抗旨之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中,坚决地粉碎了朝廷与金邦的媾和企图。其中的一个重大举措,便是公开处决金军奸细牛亨吉。

牛亨吉因在宋境中从事非法活动被宋军捕获后,金军曾一再向宋廷索人,赵构为保留与金邦议和的余地,亦曾一再指示宗泽,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让宗泽将其放归了事。但宗泽一直顶着没办。因为牛亨吉根本就不是什么来使,而是刺探大宋军机的间谍。何况这厮进了大牢仍不老实,竟然想策反看守谋求越狱,这就更是罪加一等,理应依法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