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甘露之变(第3/10页)

“这件事情我很早就已经知道宋申锡是被冤枉的,当时奸臣逼迫我,我从国家利益大局出发,连自己的亲兄弟李凑几乎都保护不了,何况宋申锡呢?最后也就是仅仅保全了他的性命而已,当时不仅宦官诬陷宋申锡,外廷百官中也有帮助宦官的人,这个冤案都是由于朕不贤明所造成的,假如宋申锡遇到汉昭帝,肯定不会如此冤枉而死。”

从李昂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两个信息,一个是李昂至少在贬黜宋申锡后已经知道自己被王守澄所忽悠,同时也说明当时宦官专权是多么严重;二是李昂对宋申锡的死十分后悔。

或许从那个时候起,李昂就产生了以武力解决宦官专权问题的想法,这既是为宋申锡报仇,也是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所以说宋申锡蒙冤事件是一个征兆,更是一个导火索,它直接导致了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的发生。

郑李策划

宋申锡被贬官后,以王守澄为核心的宦官集团更加骄横。李昂虽然表面上依旧姑息他们,但内心已经愤怒到不能容忍的地步,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看穿李昂的心思,只有郑注和时任兵部郎中的李训揣摩了解了李昂的心思。

李训原名李仲言,肃宗李亨在位时宰相李揆的族孙,才思敏捷,善揣人意,因郑注的推荐而得到皇帝李昂的赏识。

李训摸透李昂除掉宦官的想法后,多次利用进宫给李昂讲解经典的机会,用敏感的词汇试探打动李昂的心意,暗示他应尽早诛除宦官之事。

对于李训的暗示,李昂并没有轻易外露自己的想法,他利用一次在蓬莱殿看书的机会,召李训问对,通过那次问对,他看出李训不仅反应敏捷,才能出众,而且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所以他将诛除宦官的想法告诉了李训。而对于郑注,虽然他是因王守澄推荐而进入朝廷,但郑注是个投机分子,看到皇帝有心除掉宦官,他义无反顾地站到了皇帝这边。

所以郑注和李训两个人因为李昂的目标而结成了联盟。

据史料记载,当时李训和郑注以协助皇帝李昂诛除宦官为己任,两个人互相依赖,昼夜商议对策,所提出的建议李昂无不采纳。为了掩人耳目,两个人有时故意休假在家,招揽宾客上门,接受他们的贿赂,外人只知道他们是依靠宦官才大红大紫,却万万没有想到他们会成为皇帝诛除宦官的马前卒。

李训和郑注为皇帝李昂拟定了治国平天下的大计,首先是清除宦官;其次出兵收复西部河湟地区;最后扫荡割据河北的藩镇。对于第一步清除宦官,郑注和李训认为,宦官集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应该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甚至是以毒攻毒,最终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选中了与王守澄一向不和的右领军将军宦官仇士良。

当初李昂被拥立为皇帝,仇士良也是出过力,有一定功劳的,可是因为身份低于王守澄,所以经常受到王守澄的压制,两个人从此结怨。郑注和李训正是看中这一点,所以他们首先建议李昂提拔仇士良的官职。于是在大和九年(835年)五月二十一日,李昂任命仇士良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

得知仇士良升职后,王守澄表现出不高兴。郑注和李训两个人察觉出王守澄的态度后,第二步采取迷惑的策略,建议李昂外贬与王守澄争权夺利的左神策军护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李昂全部照办,不久又以当年诬陷宋申锡的罪名,将三个人全部赐死。

前边我们说过,为宪宗李纯之死,李昂后来将宦官陈弘志杖杀,这其中除了有为祖父李纯报仇的意图,同时也是为了在稳住王守澄的同时,分化瓦解其势力的一种手段。

王守澄或许不会想到,权倾一时的他居然很快会栽在自己亲手提拔的两个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