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平定三镇(第4/9页)

“万胜堆”在山头之上,西川军居高临下本就占据有利地形,加上西川守军拼死抵抗,官军数次进攻都被击退。高崇文见战事不利,命令部将高霞寓亲自擂动战鼓,自己则带着突击队冒着山上如雨而下的箭石,向“万胜堆”发起了冲击。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官军看见主将亲自突前,士气为之大振,全都跟着高崇文向“万胜堆”冲去。经过几次冲击,虽然官军伤亡很大,但最终还是攻破了“万胜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万胜堆”的高度高过鹿头关,官军占领“万胜堆”后能够居高临下,鹿头关城中的一举一动全都历历在目,因而取得了地理上的优势。

在进攻鹿头关的同时,高崇文还派兵进攻德阳(今四川德阳),汉州(今四川广汉)、玄武(今四川中江)。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也派其子严秦在绵州(今四川绵阳)击败刘辟的军队。七月二十七日,李纯为了便于统一指挥,诏令所有讨伐西川的官军都接受高崇文的统一调度。

李纯本以为高崇文很快就可以拿下成都,而且除了鹿头关之外,其他战事相当顺利。可是谁也想不到,一直到了九月份,高崇文依旧困于鹿头关下,始终无法继续向前,这不得不让李纯开始心情急躁起来,当时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上疏请求李纯继续征调关中、河东的部队进行增援,与高崇文配合经阆中、果州(今四川南充),进攻合州(今四川合州)、渝州(今重庆市)。

严砺的意图是想让官军避开鹿头关,从刘辟布防兵力较弱的东南方向向成都进军。就在李纯准备采纳严砺的建议时,时任翰林学士的李吉甫站出来明确表示反对。

李吉甫认为,高崇文之所以始终无法突破鹿头关,是因为高崇文本身资历不够,虽然作战勇敢,但协调诸路人马的能力还是欠缺。如果继续征调援军,朝廷的负担会加重许多,不仅粮草供应不上,还可能会引发类似于当年泾原兵变式的动乱。况且吐蕃一直虎视眈眈,征调援兵会让边境守备空虚,吐蕃可能会趁势侵扰。

针对上述理由,李吉甫建议不要征调援军,同时他也对接下来如何对西川用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汉代讨伐公孙述,晋代讨伐李势,南朝讨伐谯纵、刘季连、萧统的五次伐蜀之役,其中有四次是沿长江北上的。宣(今安徽宣城)、洪(今江西南昌)、蕲(今湖北蕲春)、鄂(今湖北武汉)四州的水军号称天下精兵,现在应该组织四州的水军沿长江北上直捣西川。这样一来,高崇文就会因担心四州水师抢了功劳,必然会全力攻取鹿头关,成都就会立等可取。

从李吉甫的建议来看,这个始终待在京城的翰林学士是很有些战略头脑的。李纯虽然采纳了李吉甫的建议,但后来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四州水师还没有来得及行动,高崇文已经打到了成都,这一切源于高崇文一次未实施的惩罚。

当初皇帝李纯征调河东诸镇军队和神策军支持高崇文作战,河东军裨将李光颜也在征调范围之内。高崇文规定了李光颜到达鹿头关的准确日期,可是因为天降大雨,李光颜迟到一天。他知道高崇文治军以严厉著称,为了避免遭到军法处置,他决定戴罪立功,领兵从鹿头关以西深入敌营,迅速占领西大河口,截断了鹿头关守军的粮草供应通道。西川军闻讯,顿时乱了阵脚,当天绵江栅守将李文悦即率三千人马向高崇文投降。九月十二日,鹿头关守将仇良辅见大势已去,也率领守军两万人投降高崇文。

鹿头关一破,成都等于洞门大开,高崇文一路势如破竹,西川军投降者沿途数十里。同时德阳(今四川德阳)、汉州(今四川广汉)等西川军也纷纷投降,高崇文仅仅用了两天时间便到达了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