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平定三镇(第6/9页)

平定夏绥

元和元年(806年)三月,就在李纯集中精力平定西川刘辟叛乱的同时,关内道发生了杨惠琳在夏绥(今宁夏白城子)勒兵抗拒王命的事件。于是,李纯不得不在征讨刘辟的同时,进一步组织力量讨伐杨惠琳。

杨惠琳是原夏绥节度使韩全义的外甥,他的叛乱与韩全义有着很大的关系。韩全义本是行伍出身,早年为宦官神策军中尉窦文场所赏识,被任命为神武军长城使,奉命驻扎在长武城(今陕西长武)。贞元十三年(797年),德宗李适征调韩全义任夏、绥、银、宥节度使。可是由于其部将不愿意去较为艰苦的夏州,于是在韩全义临走的那天夜里发动兵变。韩全义闻讯大惊,弃城逃跑,幸亏部将高崇文率兵诛杀了发动兵变的将领,动乱才得以平息。

从上述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韩全义是不能够担当大任的,他的能力与他所担任的官职实在不相符。除了胆小怕事之外,韩全义的军事才能也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虽然在贞元十三年的兵变事件中,他的表现有失水准,但德宗李适没有放弃对他的信任,依然让他领兵作战。可是在贞元十四年、贞元十六年韩全义两次领兵征讨淮西的吴少诚,因为其指挥不当,全都打了败仗,而且官军损失惨重。后来正是因为他的这两次惨败,德宗李适才不得不下诏为吴少诚平反昭雪,这等于唐朝中央政府向地方藩镇进行了妥协,朝廷当时颜面尽失。

可是,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韩全义从前线班师回来时,宦官窦文场极力掩盖韩全义的惨败事实,极力向德宗李适美言。李适不仅没有治韩全义的罪,反而认为吴少诚的归服完全是韩全义的功劳。而韩全义败军回朝,由于羞愧难当不敢面见皇帝陛下,竟然在未面见李适的情况下,匆匆返回了夏绥本镇。

李适对于韩全义的姑息,让当时朝廷诸臣为之震惊,他们认为韩全义的表现是“隳败法制,古来所无”。当然韩全义的表现,也让当时已经23岁的太子李纯看在眼里。作为旁观者李纯对于韩全义丧败王师、不谒皇帝、擅归本镇的行为极为愤慨,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纯暗暗发誓,如果自己有一天继承大统,一定不会饶过韩全义。

永贞元年,李纯即位后,整治韩全义的机会完全摆在了他的面前。李纯有意撤换韩全义,这让韩全义的内心十分惧怕,主动要求归朝。永贞元年八月,韩全义入朝后,李纯密令宰相杜黄裳以韩全义当年出征淮西不利、桀骜不驯为借口,让其以太子少保的名义退休回家。

韩全义就这样灰溜溜地离开了朝廷。于是,李纯立即派遣右骁卫将军李演出任夏绥节度使。然而就在李演奉命前往夏州就任的时候,韩全义的外甥杨惠琳突然发飙,以武力拒绝李演前往夏州就职,并同时上表称藩镇将士推举自己为节度使。

显然,杨惠琳武力抗拒王命是出于两种目的,一是对舅舅被勒令退休表示严重不满;二是趁着夏州群龙无首之际,自己掌控夏州,继续称霸一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李纯都十分怀疑其背后主谋是韩全义。对于杨惠琳企图造成既成事实,迫使朝廷接受的做法,如果加以妥协那就是对韩全义以往藐视朝廷的纵容,更是对数十年来藩镇以武力手段决定节度使恶习的姑息,何况当时朝廷正处在平定西川叛乱的关键时刻。

此外,夏州辖地虽然只有四州十四县,但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西边的吐蕃、北边的回纥全都对大唐虎视眈眈,如果朝廷不能十分有力地控制这一地区,吐蕃和回纥都有可能通过这一地区挥兵南下,直接构成对朝廷的军事威胁。在以往的历史上,夏州这个地区经常会成为少数民族国家威胁中原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