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血统是原罪,不需要别的理由(第3/9页)

笔试就是比谁的文章写得好,能写到主考官的心里去,谁的分数就高。

面试就是考察理论结合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考试的时候,从上面的内容中抽取十条来考你(问大义十条),答题者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圣贤书里找出不同的答案(答时务策三道)。

2

狄仁杰就是通过朝廷的人才选拔考试,混了个汴州参军。级别虽小,却是升迁的第一步台阶。狄仁杰的仕途之路也颇不平坦,他到汴州时间不长就吃了官司。官司吃得有点冤,因为是被人诬陷。

这个案子转来转去就交到阎立本手上,低级别官员违法,通常是先确凿证据,然后就地免职。在狄仁杰被调查期间,大唐另一个人才,工部尚书阎立本在河南任道黜陟使。此人在书画界和工程建筑领域都有一定的地位。太宗在宫中凌烟阁挂的二十四功臣肖像画,正是出自他的手笔。

但审来审去,阎立本却审出了新意。到了最后,他用十个字做结案陈词——“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宗李治携皇后武则天出游汾阳宫,途经并州太原。当时的并州长吏李冲玄是个官场投机分子,很擅长抓机会表现。他发现在皇家车队去汾阳宫的路上要经过一座妒女祠。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开始向权力高处走,并辅助高宗皇帝处理政务。如果因为此行,而遭了妒女之嫉,发生什么不测,谁也担待不了。

李冲玄从当地找了数万的农民工准备修筑开辟一条新的阳光大道,供皇家车队使用。狄仁杰对此事持强烈反对意见:“天子之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避邪?”意思是,天子出行,那是要惊动上天的,天老爷会派风伯雨师开道的,小小妒女想害皇后,根本不够资格。

高宗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称赞狄仁杰“真丈夫矣”。狄仁杰这里拍的又何尝不是马屁,不过是变相的罢了。但他的这个建议化解了一场劳民伤财的闹剧,是具有建设性的马屁。 

狄仁杰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把这种具有建设性的马屁拍到了极致。

武则天平定李唐宗室之乱后,就把狄仁杰安排到豫州担任刺史。狄仁杰本来以为是让自己来安民的,可到现场一看,根本插不上手。政府军在城内疯狂地烧杀抢掠,让他震惊。

他知道,伴随着权力的争夺,是无数生灵横遭涂炭。他实在看不过眼,想替老百姓说句求情的话,可他明白眼前那些拎刀的将士只是提线木偶,这疯狂一幕的主使者正是武则天。

狄仁杰的报告写了又撕,撕了又写,他犹豫,他恐惧,与裴炎、刘祎之这些超级大腕相比,一个小小的刺史说的话能有几斤几两?不管怎样,为求心安,豁出去了。

他在写给武则天的奏章中指出,老百姓是无辜的,请太后哀怜这些无辜受累的百姓。同时他带领豫州的政府人员走上大街,全力阻止张光辅的暴虐行径。

接到狄仁杰的奏章,武则天也做了反省,觉得这么做实在有点过火。在狄仁杰的一再争取之下,武则天将所有囚犯减刑一等,流放到丰州(内蒙古临河县)。囚犯排成列,由警卫护送至丰州,途经甘肃宁州。

宁州是狄仁杰两年前担任刺史的地方。当时右台监察御史郭翰正好到陇右各地巡查,一路上都听到老百姓对各自的州衙门施政不满的批评。可是进入宁州地界,他们却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经常见到许多老人围在一起唱歌。打听之下,原来老百姓在用这种方式歌颂刺史狄仁杰。郭翰十分感动,就向朝廷报告。

狄仁杰也因此被擢升为冬官(工部)侍郎,宁州的百姓庆祝狄仁杰升官,就像办喜事那般高兴。当狄仁杰离开时,却又依依不舍地痛哭失声。宁州的老百姓为了感恩狄仁杰,专门为其树立了一块“德政碑”。通常官民关系就是很矛盾的事,即使双方相安无事,也容易产生龃龉。像狄仁杰这样的官员,实在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