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一面是佛陀之音,一面是刀锋政治(第4/9页)

另一段经文写道:“汝于尔时,实为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女既承正,威伏天下。阎浮提中,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拒违者。如是女王,未来之世,当得作佛。”

《大云经》一经传来,不少僧人争相进行解释。云宣等九个僧人合撰了一部《大云经疏》,对这两段经文做了全方位的解读,尤其是关键部分。

经书中所说的“即以女身,当王国土”,是说当今的圣母神皇即净光天女下凡,佛让她代替李唐皇族做皇帝,一统天下;经书上说的“女既承正,威伏天下,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违拒者”,是说大臣和百姓都应该向神皇尽忠,这样方可子孙昌炽,阖家安乐,如果背叛为逆,纵使朝廷不诛,也是天理难容,必将自取灭亡。

《大云经疏》中还有“火德王,王在止戈”和“武兴圣教,国之大珍”之语。“止戈”就是“武”字。

经过僧人们的一番解读,武则天上位就成了“叨承佛记”。世人这才顿悟,原来佛经里的“女王”就是指当今的神皇,神皇乃菩萨“应世”,“假现”女身,实际上是男的,不但可以做王,还可以做佛。过去天竺无明国由女主继承,现在大唐的皇权也非“圣母神皇”莫属。

《大云经》和云宣和尚等人的注疏使武则天欣喜不已,亲登皇位有了更加充分的理由。在当时社会中,佛教信仰在各个阶层中相当普遍,“佛意”较之“天意”有着更为权威的力量。人们更加信服了,武则天在得到天的授意之后,又罩上了一层佛的灵光。

武则天非常感激《大云经》的注疏者,无中生有是最好的文章。她下令各州都要建立大云寺,各寺都要藏一部《大云经》,由僧人升高座向百姓宣讲。她还对云宣和尚等人大加封赏,九人皆赐爵县公,可与三品重臣相若。云宣和尚等人也成了自古以来得到最高封赏的僧人。

既然得到天的“示意”,又听闻佛的“预言”,武则天在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登基上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既然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是佛教信徒,那么,用佛教经典中的关于女子称王的说法来证明改朝换代的合理性,便是最好不过的。

武则天早就与佛教有渊源,其母杨氏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杨氏的影响下,武则天从小就受到了佛教思想的熏陶。尤其是她当上皇后以后,曾经不止一次地向朝臣们提起自己与佛教的渊源,如“朕爱自幼龄,归心彼岸”,“朕幼从释教,夙慕皈依”。

不仅如此,武则天还在感业寺当了几年尼姑。虽然她厌倦了感业寺青灯黄卷的生活,但对佛教的学说依然是比较相信的,从她的生活中可以找到根据。

由此可见,武则天与佛教的关系,不能全看成是虚伪的利用,至少她应该算是半个佛教徒。

她对佛教中关于女子为王的说法,尤其是当时佛教信徒众多的情况是十分清楚的。在没有先例可循,从儒家、道家经典中又找不到改朝换代的理由时,势必会利用佛教来制造舆论效果。

现在,武则天在朝堂已经掌握了近乎绝对的控制权;同时,她通过武氏家族以及长久效忠于她的将领们,控制着两京的兵权;再加上来俊臣、侯思止等人的特务力量,她可以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武则天专制的刀斧对准了一切政敌和所有对她可能造成威胁的人。宗室诸王是李唐王朝的支柱,是一批顽固地守护着李唐宗室的势力。

朝堂内外传播的那些流言使武则天陷入莫名的感伤,她以为,一个统治者的私生活是不应该被人臧否的,然而,朝臣们太关心她的私事了。李唐皇室诸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无法容忍武则天日益膨胀的野心。

武则天对李唐皇族早就怀有戒心。前些年,李敬业扬州叛乱时,武则天就曾经暗中派人监视过诸王。武则天认为,这些人断然不会与她同心,一有风吹草动便很可能酿成祸乱。武则天无时无刻不在提防着他们,限制着他们手中的权力,并伺机予以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