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当战狼遇上头狼(第4/7页)

3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得到吐蕃支持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和部族首领李遮匐进犯安西。当年西突厥遇上大唐猛将苏定方和薛仁贵,而这次他们遇上的是裴行俭。

在这次出征前,裴行俭与高宗之间有一段对话。裴行俭说:“现在吐蕃强盛,西突厥已表示与我朝修好,我们不便公开两面用兵。现在波斯王去世,他儿子还在我们这边当人质,不如遣使把泥涅斯送回国去继位。途经西突厥时趁机行事,或许可以不战而降西突厥。”

裴行俭接受了送波斯王子回波斯的任务,一路上都是风沙大漠,好一派苍凉悲壮之美。结果绕来绕去一帮人就在沙漠里迷路了,一行人三四天水米没有打牙,走得极为艰苦。

裴行俭随后召集了附近所有的酋长、武林豪杰以及富贵乡绅,对他们说:“这个地方我曾经来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经常在梦里我又回到了这里。现在,我要重温旧时光,找一些人陪我一起去打猎,有谁愿意跟我一起去?”

此言一出,队伍很快达到了一万多人。裴行俭就带着这一万多人开进了茫茫大漠。不久之后,裴行俭就秘密地向叛军的方向开去。

等走到离都支十几里的地方就停了下来,然后派人去问候都支。正在大吃烧烤的都支还以为裴行俭秋天才会来,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家门口,只好束手投降。

裴行俭暗度陈仓,不但没有费一兵一卒就平息了叛乱,而且还带回几万人的军队。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东突厥又有余众反唐,薛仁贵奉命前往云州,结果斩获三万余人,完美收场。回到代州(今山西代县)不久,薛仁贵就患病死去,终年七十岁。

西境战争连绵,东境本来也一直不安宁,高丽余众不断有反叛。其中让高宗愤怒的是新罗,这是一个完全不靠谱的小国。过去经常被百济和高丽两个流氓大哥欺负,每次都是唐朝出手相助,现在居然派兵助高丽余众与唐军作战,还公然占据已归唐朝管辖的百济旧地。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派刘仁轨领兵征讨新罗,把这昔日的小兄弟狠狠教训了一顿。新罗一看问题闹大了,赶紧派使者到长安来谢罪。西境突厥、吐蕃方面的压力太大,东边高丽余众又一直反叛不断。

这时候的唐朝边境就是一张晴雨表。不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就是西边日出东边雨,要不就是东西两边下不停。

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唐廷将安东都护府移到辽东城(今辽宁辽阳),默认新罗独占半岛,对部分高丽旧地也放弃了直接管辖,而只是让亲唐分子去打理。

在高宗朝对外战争的初期,因为取胜容易,战争时间短,平民百姓都希望上战场立军功取功名。有的甚至“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征”,不用国家给补助,自己倒贴也要去参军。唐诗有云:“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随着战线拉长,仗也打得没完没了,民众的厌战情绪逐渐抬头,兵源也进入了枯水期。武则天的息兵建议,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战争不光是战争,还要考虑国力、民力,要有远交近攻的总体战略。

武则天考虑的这个“息兵”政策,并不是主张放弃强大国防、全面收缩,而是主张对国际关系要有理性的处理。

当时唐朝的周边关系,与我们今天正好相反。当时东部的敌人,无论从国力、战略纵深还是作战特点上,都不会对唐朝本土构成太大的威胁。

新罗就是再忘恩负义,也不过就是想在半岛上当个统一的老大,还不至于跑到唐朝的本土来攻城略地。因此,东边并不是唐军的防御重点。

威胁最大的还是来自于西部的两大强敌——突厥余部和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