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硬道理(第2/8页)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民,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生活、劳动、学习了二十年的农民,仍然认为只有为自己而非别人创造财富才是自己拼命劳动的动力,因此,他们迫切地需要自主权,需要自由的空间。(农民不是天然地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这是历史的局限性所决定的,着急也没用。)而解放思想的陈庭元就给了小岗村民自由的空间——你们自己折腾去吧!

被解放了的农民,又一次爆发出无限的生命力。1979年底,“小岗生产队大丰收。全队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是上年的4倍。”“向国家贡献粮食65000斤,油料20000斤”,“归还国家贷款800元”,“留储备糖1000多斤,留公积金150多元。”674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1979年秋,凤阳县三分之一的生产队暗学小岗,向包干到“户”方向“滑”。树大招风,梨园公社领导怕“惹祸”,要求小岗再拢回到“包干到组”,农民群起反对,捅到县里,县委派办公室的吴庭美去小岗了解情况。吴庭美写了一份调查报告:《一剂必不可少的良药——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的调查》。

县委报到地委,地委报到省委,万里看了,大加赞赏。

1980年1月24日,万里来到小岗生产队,当即表示,“我支持你们”,并对随行人员说,“不能再念紧箍咒了。”675

然而万里仅只能代表省里的声音,中央并没有明确的意见。1980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听取农委副主任杜润生汇报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的情况,邓小平说:对于包产到户这样大的问题,事先没有通气,思想毫无准备,不好回答。676

上层的暧昧态度,给了下层广阔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极大的心理压力,这是考验党性和眼光的时候。

中共凤阳县委选择了站在凤阳农民一边,依然以“不公开”的方式支持包干到户的推行。“思想解放”的县委书记陈庭元到处对公社书记们说:“木已成舟了,包干到户已无法阻挡,即使不准他们干,社员还要搞‘明组暗户’、‘瞒上不瞒下’,现在春耕生产季节已到,再折腾下去,生产就要受到影响。”“暗户就暗户,就叫他们干,他不承认自己是单干,你也不承认他们是单干,实际上就是这么一回事了。”677

1980年4月中旬,万里调到中央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全国农业工作。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开始对凤阳大包干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678

大包干的效果是明显的,大包干前的1978年,整个凤阳县粮食总产为29000万斤,1983年提高到81000万斤,是1978年的2.79倍。679

从1978年到198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由30477万吨上升到37911万吨,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长到397.6元680。

1985年,总计52781个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84340个乡镇政府。

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手里有钱了,社会购买力大大增加,盖房、买“四大件”681、买日用百货,买农副产品,个体工商业发展起来。

中国首先从事个体工商业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类是返城的下乡知识青年。由于政策的不断放开,个体工商户迅猛增加。从1978年的14万户,发展到1986年的1211万户,再到1999年的3160万户。682

个体工商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随着营业额的增加,规模的增大,个体工商户必然需要完成向私营企业的转变。

1984年4月13日,中国第一家私营企业诞生,1990年达9.81万户,1995年发展到63.10万户,到1998年达到104.67万户。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