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岁月(第5/6页)

1958年8月4日,毛泽东到徐水县视察,县委书记张国忠亲自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听后大加赞许,并对粮食吃不完表示忧虑。

8月13日,湖北省麻城县,36900斤。

8月22日,安徽省繁昌县,43075斤。

8月27日,《人民日报》通栏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9月18日,广西环江县,130434斤10两4钱。

大规模的虚夸,不仅搞乱了人们的头脑,而且搞乱了国民经济的统计。1958年7月,农业部汇总各省上报的粮食估计产量,竟达1万亿斤以上,中央都不信,砍去三分之一,宣布估计年产量6000-7000亿斤,按照这个产量计算,全国平均每人粮食占有量为650公斤,早已超过了人们的需要607。

工人浮夸,搞坏的是国民经济的统计和人们的头脑,但是农民的浮夸却是真真实实搞垮了自己的生活。

粮食的大量“增产”产生了四个严重后果:

第一,大办食堂,免费吃饭。由于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所以“粮食供给食堂化,肚子再大也不怕”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有的公共食堂半个月就吃掉了三个月的口粮,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第二,提高征购比例。伴随着高产量的,必然是高提留、高征购,1959年10月,中央批准了农业部提出的全国粮食产量争取达到6500亿斤的报告,导致这一年比1957年多征购360亿斤,达到1348亿斤,即使到了严重遭灾的1960年,征购量仍高达1021亿斤。608

第三,减少耕种面积。单位产量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提高了,吃不完怎么办?会浪费的!1958年作出了次年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的决定,195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4034万亩,比1958年的191420万亩下降了9.1%,其中水稻播种面积下降9.1%,小麦播种面积下降8.5%。609如以1957年粮食亩产计算,等于1959年全国减少了169.5亿公斤粮食,相当于总产量的10%。

第四,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工业化需要大量增加城镇和职工人数,1960年,全国职工达5969万人,比1957年增加2868万人,城镇人口达13000万人,比1957年增加3124万人610。与此同时,全国农业劳动者人数由1957年的19310万人急剧下降到1958年的15492万人,占工农劳动者的比例由93.2%下降到77.8%611。即使是农村劳动力,也被工业生产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大量抽调,甚至导致部分粮食都不能收获归仓,彭德怀收到的字条,“谷撒地,黍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正是这种现象的真实描述。

搬起石头的农村领导干部,砸了广大农民的脚。

祸不单行,1959-1960年,连续发生三年严重自然灾害。612“三年全国共减产粮食611.5亿公斤”,“其中1959年受灾最严重,约损失粮食378亿公斤,其中以旱灾为主造成的损失约为260亿公斤”613。

雪上加霜,1960年中联关系破裂,苏联逼债,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全党大搞对外贸易收购和出口运动的紧急指示》,1960年仍然出口粮食53亿斤。同时因为政治需要,三年困难时期仍然有大量进行粮食输出和对外援助:1960年,外交部无偿赠几内亚大米1万吨,支援阿尔巴尼亚小麦15000吨,1961年8月,老挝来函要求支援稻种,中国政府援助15吨。

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民614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难熬的饥荒岁月。615

“人民太饥饿了,一点劳动的力气也没有了,猪也太饥饿了,都站不起来了。”616

灾难性的全国大饥荒,无数人因为缺乏食物而死去。四川省原政协主席廖伯康曾经表示,大饥荒四川“死了1000万人”;《张恺帆回忆录》中说安徽全省1959年至1961年饿死约500万人;《难忘的岁月——安徽省无为县共产风史录》中说,1958年到1960年三年,全县982979人口中,非正常死亡和饿死了320422人,百分比为30.6;张广友在《抹不掉的记忆——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中说,山东省减少了500万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