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土地国有化浪潮(第6/8页)

第一件事就是粮荒。从1949年到1953年,全国粮食产量是逐年增加的,按理说这种粮食的增长是超过人口增长的需要的,社会不应该出现缺粮问题。但是从1953年的春天开始,城市突然出现商品粮短缺的状况,“到7月以后,全国粮食问题更趋严重”580,北京天津甚至出现粮食不够供应的情况。增长出来的粮食哪里去了呢?原来市场上的粮食哪里去了呢?

土改之前,农民每年交给地主600-700亿斤的地租,地主是吃不完的,这部分粮食绝大部分就商品化了,供应了城市的需要。但是土改完成了,这部分粮食就分散到了农户手里,一部分提高生活所用,一部分则被饿怕了的农民囤起来了,并没有形成商品化,这就直接造成了城市粮食的短缺,当时的缺额431亿斤。城市缺粮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影响工业发展的大局。如何让农民交出这部分粮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1953年是以工业化为主的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在国家发展与农民利益的矛盾比较中,两害相权取其轻,于是陈云提出“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严格管制私商,以及调整内部关系。”581农村开始实行粮食征购,强制性地要求农民把余粮低价卖给国家。

逼着农民把粮食卖给国家,这本身就是对农民的“剥夺”,造成了农民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感,同时也引起了“农民问题专家”的“批评”,于是紧接着发生了第二件事。

1953年9月11日,全国政协常委会上,梁漱溟582就“农民问题”有一段发言:

过去中国将近三十年的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都是依靠农民而以乡村为根据地的。但自进入大城市之后,工作重点转移于城市,从农民成长起来的干部亦都转入城市,乡村便不免空虚。特别是近几年来,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很苦,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往城里跑。城里不能容,又赶他们回去,形成矛盾。有人说,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这话值得引起注意。

这一段话惹怒了毛泽东,把梁漱溟骂了个狗血喷头。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毛泽东直接把经济矛盾上升为“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的矛盾。”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统购统销”正式实行。决议指出:统购统销“是把分散的小农经济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之内,引导农民走向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必须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583

分配方式改变了,生产方式就必须要改变。“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直接推动了人民公社的发展。

1953年10月26日—11月5日,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三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毛泽东在会前和会议期间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了两次话。

第一次是在10月15号,主要内容摘抄如下:

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即可带动互助组大发展。

要分派数字,摊派。多了冒进,少了右倾。

责成地委、县委用大力去搞,一定要搞好。中央局、省市委农村工作部就要抓紧这件事,工作重点要放在这个问题上。

一般规律是经过互助组再到合作社,但是直接搞社,也可允许试一试。

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难道可以说既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又不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吗?

法律是说保护私有财产,无“确保”字样。现在农民卖地,这不好。法律不禁止,但我们要做工作,阻止农民卖地。办法就是合作社。互助组还不能阻止农民卖地,要合作社,要大合作社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