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第2/5页)

1930年,李立三要求彭德怀打长沙,贺龙打武汉,毛泽东打南昌,然而又都失败了。一个月后,李立三要求彭德怀再试一次,毛泽东援助。毛泽东带领部队打了十二天,坚决不干了,带领部队又回到了赣南,继续发展他的红色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1年苏区中央局委员合影(左起:顾作霖、任弼时、朱德、邓发、项英、毛泽东、王稼祥。)

然而李立三不自量力的攻击和毛泽东不可扼制的壮大,还是惹怒了蒋介石,从1930年11月开始,解决了各派军阀不断挑战的蒋介石调集军队开始了对根据地的连续围剿,三次围剿,均告失败,反倒推动了根据地的发展。

“立三路线”破产后,王明取代了李立三,但仍然奉行以城市为中心的路线。但是1927年之后,上海白色恐怖日趋严重,白区革命力量几乎损失殆尽,党中央在上海实在“无法立足”。而这时的江西瑞金,在毛泽东的精心培育下,红红火火,于是中央向地方靠拢,于1933年1月迁入根据地瑞金。加强了对根据地控制的党中央立刻取消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周恩来和朱德成为第四次反围剿的总指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第四次反围剿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没有毛泽东参与的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把毛的军事威望打入了地狱”522,毛泽东又一次落入低谷。

在同样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却失败了。“28个布尔什维克为这次惨重的失败而感到窘迫不安”,523但是对于毛泽东个人而言,却又是一次转机。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又进入中央政治局,并且进了“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事实上,他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头号人物”。

当然,毛泽东的这个“头号人物”当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的第一个挑战者是张国焘。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与中央红军会师,当时放弃川陕苏区才两个多月的红四方面军有8万人,“服装整齐,兵强马壮”,而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经过国民党半年的围追堵截,只剩下不到2万人,“衣衫破烂,人马疲惫”。实力决定心态,会师时张国焘的姿态和毛泽东的压力都是可以想见的,同样可以想见的是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头号人物”毛泽东在晚宴时对张国焘显示出来的“若有若无”的反击。原本要去的川陕革命根据地被张国焘扔了,会师后的红军往哪里去?观点出现了分歧。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主张北上“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而张国焘主张西进,“向西康发展,建立川康政府”。为团结张国焘,使其北上,中共中央委曲求全,任命他为红军总政委,同意破例从四方面军的干部中吸收陈昌浩、周纯全加入政治局。为统一思想,一个月内连开三次政治局会议,做了无数次的说服工作,但分歧并未消除。8月份过草地之后,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包括红军总司令部和四方面军主力)突然南下,并要求右路军也南下。在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执行了张国焘的决定,毛泽东对他反复说服仍无效果。中共中央为避免发生红军内部冲突,便率领由中央纵队和一、三军共8000余人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于夜间出发,单独北上,1935年10月19日,终于到达陕北吴起镇。

就在中共中央到达吴起镇的半个月前,张国焘在卓木碉召开了一个高级干部会议,认为中央已经“威信扫地”,“失去了领导全党的资格”,宣布仿效列宁同第二国际决裂的办法,组成新的“临时中央”。然而事与愿违,长期而艰苦的战斗并没有使红四方面军在川康地区建立新根据地,屡屡受挫之后部队也由南下时的8万余人减为4万人。共产国际多次电催,加上中央及左路军内部朱德、彭德怀、徐向前等人“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现实的巨大压力下,张国焘终于同意与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在1936年10月与一方面军会师。很自然的,会师之后的张国焘被剥夺了军权,边缘化了。1938年4月,日子“不好过”的张国焘终于逃离延安,投奔了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