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者的下场(第3/6页)

1067年,20岁的宋神宗即位后,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所以即位后就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

1069年2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主持变法。陆续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357等新法。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坚持“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358,得罪了不少人。

1073年,蝗虫成灾,继又大旱。1074年3月,京城安上门的监门郑侠画了一幅《流民图》,写了一篇《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说大旱皆因王安石变法,称:“臣谨以逐日所见,绘成一图,但经眼目,已可涕泣,而况有甚于此者乎?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359。“神宗反复览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360。第二天,青苗、免役法“暂停追索”,方田,保甲法一起罢除,共采取了十八条措施。

三天后,大雨瓢泼,“远近沾洽”361!这让宋神宗大受刺激。

1074年4月,“众疑群谤”之中的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再任江宁知府,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

1075年2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但难有作为。

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潜心学问,不问世事。

1085年,“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全部精力为实现富国强兵的宋神宗病死了,年仅37岁。哲宗(赵煦)即位,任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

1086年5月21日,66岁的王安石也在南京病逝了。

4.张居正(1525年—1582年)

张居正,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只因湖广巡抚顾璘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炼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比梁启超要早一年),23岁中进士,42岁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48岁任内阁首辅,辅助10岁的小皇帝明神宗朱翊钧。

“自命摄政”的张居正针对当时的五大积弊,进行了全面改革。(一)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严格奖罚,唯贤是用,坚决裁减冗员;(二)清查全国土地,推行了一条鞭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362(三)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

经过张居正十年艰苦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363。但是张居正执政期间,下级官员对其参劾不断364。

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病死,年58,谥文忠。遵其遗嘱,千里迢迢,发丧回乡,归葬荆州故土。

1583年,陕西道御史杨四知上书弹劾张居正十四大罪。四月,查抄家产,“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俱发戍烟瘴地”。365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一生为改革弊政呕心沥血的张居正,被免开棺鞭尸的命运,但是坟包原来高三丈,遵皇上的旨意,也削去了两丈。

直到1622年才由木匠皇帝朱由校恢复其名誉。

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体现着历史的反复。

有两个规律性的东西,第一,改革是被动的,任何改革都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没有社会矛盾,改革无从谈起,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