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庆明: 早期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4/13页)

“上天、入地、下海”及火钻

王:具体什么时间?

谈:1959年初。我回到所里一看,情况大变。原有的学科组全没了,大家分头在做任务。事情是这样的:1958年7月,杨刚毅、钱学森、郭永怀三人到颐和园泛舟,上万寿山喝茶。他们就在那里开会——我们称之为“三巨头会议”——共同提出了三项研究方向任务,即“上天、入地、下海”,决定取消原来按照学科建组的组织原则,按照任务来重新组织科研力量。随后,他们解散了原有六个学科组,将科研人员组建为四个研究室,即:上天研究室(主要解决大型火箭的燃烧稳定性问题)、入地研究室(主要是研制打到地球中心去的钻孔工具)、下海研究室(主要研制在海面以下行进的巨型船舶)以及工农业生产室(为经济建设服务)。其中尤以“上天”为重点,随即联合化学所,在怀柔建立上天研究基地,由化学所研究新型火箭燃料,力学所研究燃烧的稳定性。

王:什么是“燃烧稳定性”?

谈:你们烧过蜂窝煤没有?

王:我没烧过。

谈:晚上睡觉前,需要封炉子,以便第二天打开炉门就能上火。炉门不能封死,得留大小合适的口子。口子留大了,进去的氧气太多,第二天早晨煤会燃尽;口子留小了,氧气不足,煤会熄灭。一般情况,口子合适的大小还是有一个范围的,在这个范围里,燃烧是稳定的,不怕风吹草动。但是如果这个炉子很娇气,难免风吹草动,氧气多了一丁点就燃尽,少了一丁点就熄灭,这样的燃烧就是不稳定的。如何让炉子或火箭的燃烧室达到稳定的燃烧,这就是一个“燃烧稳定性问题”。一、二级火箭用的是固体燃料,问题还不严重;三级火箭功率大,要用液体燃料,要经过雾化、气化、和氧化剂均匀混合以及燃烧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其燃烧的稳定性是个很大的难题,一直到现在理论还没有彻底解决。为解决前面所说的新型推进剂和液体燃料燃烧稳定性这两个问题,化学所、力学所在怀柔分别建立了二部。钱学森等人的想法是正确的,可由于上面不重视学科研究,这些任务我们最终没能完成。

熊:力学所二部的规模如何?

谈:力学所当时大扩张。我去新疆时,所里还只有两辆汽车,回来时汽车有十几辆,专门成立了一个汽车班,研究所达到了2000人的规模。来了一大批转业军人,当时是说要让他们占领科学阵地。1958年“大跃进”运动导致大饥荒,1960年冬国家开始实施“八字方针”,又让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回农村去了。

王:其中力学所二部有多少人?

谈:他们占了一大片地方,人员嘛,估计有400人的样子。在二部的建设问题上,杨刚毅和钱学森有明显的矛盾。钱先生指示说,上天的事情非常费钱,国家的财力有限,得将其用到刀刃上,试制和生产只能由国家指定的国防科研部门去搞,我们力学所只能配合他们做前瞻性的预先研究,搞相关的理论和原理。他有一句话我还记得很清楚:“我们要做他们不会的东西,而且叫他们承认我们,叫他们感谢我们!”

而杨刚毅则试图搞得大而全,他想在二部修铁路、建风洞、建发电厂(因为大型风洞耗电量大,北京市发的外部电网中的电难以满足需要)等,后来他又组织研制固体火箭、地对空导弹等产品。那里的规模越大,他的官职和实权也就越大。这一点我现在看得相当明确了,但当时并不明确。前两天,我遇到了当过我们所科研处处长的姜伟。她跟我说起当年的一件事:“我在钱先生的办公室听他对我说,我们和国防科研部门要有所分工,他们搞研制,要做出产品;而我们不能和他们一样,我们搞前期研究,把规律和原理研究清楚,交给他们应用。我听了很有启发。于是,跑到党委书记杨刚毅的办公室去,把钱先生的意见和我的心得体会讲给他听。谁知他听了很生气,当着我的面就给张劲夫打电话,说‘反了’,‘反了’,骂钱学森‘反党’!电话另一端的张劲夫比较冷静,说:‘老杨,你要注意啊,人家可是通天的!’”张劲夫的意思是说,钱学森是通天的,你搞不倒他,搞得不好要倒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