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升迁调补

(一)升迁

自北洋时代后半期开始,由于战争频仍,军队不断扩充,因此人员升迁的速度增快。根据学者的统计,1916年,全国陆军共有32个师,师长中有资料可查者15人,平均年龄为43岁;1924年时,全国共有84个师,师长中有资料可查者37人,平均年龄也是43岁。[48]

至于南方新成立的国民革命军,升迁迅速的现象更为显著。根据当时的任官规定,黄埔军校学生毕业后,见习三个月,支准尉薪,期满考核合格升为少尉。计由少尉依次升至中校,在一般情况下,约需8年至10年时间。[49]但是当时由于部队急需干部,因此升迁迅速,第一期学生毕业二年,已有多人充任上校团长,任少将者也有数人。[50]革命军誓师北伐时,总司令蒋介石40岁,第一军军长兼东路总指挥何应钦37岁,其余军、师长多在30岁上下,团长以下人员多为18、19,至20岁出头者。[51]

北伐完成,全国统一,由于政局相对安定,战争减少,因此军官升迁的速度也随之减慢。在中央军,战前一般营、团的年龄为20—25岁,班、排长的年龄则较大(由于行伍所占比例较大的缘故)。一般说来,中、下级军官中,出身中央军校者升迁的速度,要较一般人为快,但是仍比不上自外国军事学校毕业的留学生。许多留学生回国后,两三年之内即可升为校级军官,有些甚至一回国即可任少校。[52]留学生在中、下级军官阶层中升迁时,虽然占了极大的便宜,但是仍有其限度。至抗战前,校级军官想要在中央军升至将级,保定、黄埔军校的资格似乎已是必备条件,如果不是出身保定、黄埔军校,则即使曾出国留学,也很难升至将官,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抗战期间曾主持陆大的万耀煌,有一表弟名夏声,出身云南讲武堂,后赴日本步兵学校深造,旧学新知均有修养,早期任滇军杨希闵参谋长,与滇军关系甚深,曾代表滇军至上海迎孙文入粤,后任职广东石井兵工厂,归中央后任陆军第八十七师(师长为黄埔一期的王敬久)参谋长,1937年来投奔万耀煌(万时任二十五军军长),但是由于非黄埔出身,发展不易。万在他的日记中曾记道:“先知(声)才具优异,学识优良,文章、诗词均有根基,眼高于顶,目下无尘,不幸出身于云南讲武堂与日本步兵学校,想在黄埔集团中欲求有所发展,似不可能。我想他来帮我,先知亦甚愿意,惟目前无步兵之机会耳。”[53]翌年,万耀煌向军政部长何应钦推荐夏声,盼任以参事之职,期能有所发展。万此时已是军事委员会将官研究班班主任兼军官训练团副教育长,但是对此事仍无把握,在日记中曾有以下的感叹:“我以人才向何部长敬之推介,任以军政部参事,希望能有所发展。惟国军中人事两大系统,旧的是保定,新的是黄埔,而军政部重要幕僚又以陆大为优先,而先知皆无关系,所幸其过去在滇、在粤与革命军之一段历史,及其日本留学,则为何部长所熟知,或可为何重用也。”[54]国军高层人事之重出身,由此可见一斑。根据其他资料显示,夏于1938年9月获任为军政部参事,直至1944年2月止,其后未见有进一步的升迁。[55]不过,即使是黄埔出身的军人,要想升至将官也非易事。根据一项统计,1925年春天黄埔第一期毕业的500人中,于抗战爆发时已升至中央军的师长者,仅有36人。[56]

抗战期间,军政部曾颁定缩减各级军官佐晋级年资办法,以符合实际,并俾以调剂。晋级年资的规定,原已不如先进国家严格,[57]但是各机关、部队仍多未切实遵行,[58]加以部队历年屡次扩编,以至于升迁迅速,虽然发挥了鼓舞士气的作用,但是也产生了以下一些不良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