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兴(第6/12页)

更重要的是,按这个规则排列,能打的人投诚时间比较晚,因而层次较低,层次较高的人大多实力不济,反而对清廷死心塌地,这太符合当权者的期望了!

吴胜兆、金声桓不适应这个“潜规则”,他们天真地认为功劳越大理应封赏越多,却不知道清廷还打这种“血统论”的小算盘。心里憋屈,又遭遇相当无耻的文臣压迫,大腿一拍就反水了。

李成栋也一样,凭借多年战功,他认为自己是当之无愧的两广总督。但等到任命下来,李成栋傻眼了:当初跟自己平起平坐的“同僚”佟养甲成了总督,他连巡抚都没能混上(佟养甲一起兼了),只得到一顶两广提督的帽子。

凭什么?就凭佟养甲出自“辽人”世家,是正儿八经的汉军正蓝旗人!

干活少不了,封赏靠边站。——这就是金声桓、李成栋人生的宿命,也成为他们奋起“易帜”的内在原因!

光有内因也不行,不然李成栋早反了。他虽然心里憋屈,但环顾一下四周,西面的“逃跑帝”一直在跑,东面的福建是一团浆糊,北面的湖南朝不保夕,南面的大海浩淼无垠,李成栋最后还是决定忍气吞声。

李成栋“易帜”,缺少的不是理由,而是勇气!

李成栋决定“易帜”,因为他找到了勇气。这份勇气,来自“岭南三忠”前赴后继的抗争,来自金声桓掷地有声的倒戈,来自何吾驺矢志不渝的策反,来自爱妾赵氏的以死相逼。

勇气,终于在李成栋的内心中化作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

于是,“毁三观”2.0横空出世!

李成栋的选择

李成栋“易帜”后,盛情邀请永历朝廷返回广东,移跸省会广州,但遭到瞿式耜的激烈反对。他担心朱由榔从自己的地盘上溜走,变成别人的傀儡,因此极力主张移跸桂林(朱由榔已逃到南宁)。

永历朝廷这下热闹了,皇帝在南宁,首席文臣瞿式耜在桂林,最有实力的武将李成栋在广州,稀里糊涂就成了三个“首都”一起办公。

不过,这种混乱的局面很快就有了改观。经反复协商,掌握军队的李成栋占了上风。八月初一,朱由榔搬回了原点——肇庆,未能如愿的瞿式耜愤然留在桂林。

朱由榔原本已经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但金声桓、李成栋的“义举”让他看到了希望。特别是李成栋反清归明,“三王”军队悉数撤出湖南,广西东面、北面的军事威胁荡然无存,无疑是永历朝廷的最大利好,曾经作恶多端的李成栋也算是立了一次大功。

李成栋被永历朝廷封为广昌侯,不久又封惠国公,但还没有来得及庆祝,他发现有点不对劲:怎么陈邦傅也因“护驾有功”封了庆国公?——老子都反水了,他护哪门子的驾?

让李成栋感到更加凌乱的事情还在后面,马吉翔向李成栋索要广东官员封赏的名单,结果朱由榔一字不改,照单办理。——与其说是“皇恩浩荡”,倒不如说是对马吉翔言听计从!

陈邦傅搭“顺风车”,马吉翔锋芒毕露,让李成栋感到无比寒心,他得出一个结论:“我弃老母、幼子为此举,惟望中兴有成,庶不虚负,今见权奸如此,宁有济哉!”

能被初来乍到的李成栋一眼看穿,永历政权的透明化、公开化建设确实相当到位!

尽管对无可救药的永历朝廷有些灰心丧气,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李成栋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广东“易帜”,给江西的金声桓减轻了很大的压力,但南昌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六月初三,王得仁率部出城迎敌,遭清军击溃。七月初十,清军包围南昌,开始以挖沟的方式断绝南昌与外界的联系。金声桓、王得仁屡次出城作战,虽有一些战果,但终究没能改变清军围困南昌的既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