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危局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从金声桓“易帜”开始,多尔衮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固然是此消彼长,永历的“中兴”便是清廷的危局,多尔衮面临着入关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考验。

由于永历政权腐败无能,金声桓、李成栋又先后出现重大战略失误,加上何腾蛟的严重错误,直接导致南明在江西、湖南两大战场失利,“中兴”的局面化为泡影。

对于多尔衮而言,永历“中兴”的终结,并不等于清廷的危局得以化解。虽说“大国泱泱”,但正如《红楼梦》里王熙凤说的,“大有大的艰难去处”,地盘太大有时候不一定是好事,比如“遍地是贼”的时候。这样的局面,偏偏就让“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江山换老板”的多尔衮赶上了。

在数得上号的几大抗清势力中,永历政权是最不经打的,多尔衮根本就没太重视。真正让清廷感到很难对付的,是东南沿海那一团浆糊。当然,这伙人时时刻刻都没有消停过。

早在永历元年(1647年)十一月,多尔衮便任命礼部侍郎陈泰为靖南将军,统率大军南下,会同新上任的浙闽总督陈锦(原总督张存仁调任直隶、山东、河南总督),向福建发起反攻。

在永历二年(1648年)初,福建的基本态势是这样:清军与鲁监国领导的“浙系”和以朱常湖、朱继祚为代表的“地方系”形成相持局面,福州被围成一座孤城;郑成功领导的“闽系”在泉州战役失利后转入守势,继续在金门、厦门一带休整。

南明、清军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后,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南明方面却在暗流涌动。倒不是“浙系”、“闽系”又开始掐架,而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鲁监国、郑成功此时都有烦心事。

在“浙系”内部,郑彩向来以“元勋”自居,妄图做鲁监国政权里的马士英、郑芝龙,但朱以海的“登位”轨迹跟朱由崧、朱聿键有本质的区别。他不是被权臣抓出来当“摆设”的,而是浙东地区抗清势力需要核心领导,被张国维等人请出来当家的。

郑彩想飞扬跋扈、一手遮天,身经百战的朱以海偏偏不吃这一套,两人的矛盾愈演愈烈。

永历二年(1648年)正月十七日,郑彩擅自杀掉大学士熊汝霖,“浙系”元老郑遵谦(曾在绍兴率先起义)愤愤不平,又被郑彩指使属下诱捕,被逼跳海自尽。

郑彩如此胆大妄为,鲁监国不禁大为光火。但是,郑彩敢这么做,当然也是有底气的。今非昔比,鲁监国朱以海不再是当年浙江的“精神领袖”,而是寄人篱下的“丧家之犬”,他也不敢拿郑彩怎么着,否则可能会无处安身。郑彩为所欲为,朱以海无非是以死相逼,说几句气话表个态,(杀忠臣以断股肱,生何益耶?)然后两手一摊,不了了之。(辍朝五日,不敢问。)

朱以海希望通过示弱的方式缓和君臣矛盾,但郑彩变本加厉、得寸进尺,又百般排挤刘中藻。作为“浙系”的元老级人物,时任大学士、兵部尚书的钱肃乐实在看不下去,在与刘中藻的通信中指责郑彩滥杀忠臣。不想两人的书信被无孔不入的郑彩耳目截获,钱肃乐遭到郑彩频繁的“精神打击”,于五月呕血而死。

眼看“浙系”元老一个个成了郑彩的刀下之鬼,有心无力的朱以海却束手无策,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以“多行不义必自毙”来安慰和麻痹自己。

郑成功虽然没有朱以海的这种尴尬处境,但他的日子更加艰难。朱以海苦于无权,而郑成功正苦于无粮。

无权,大不了做个摆设;无粮,是要死人的。

郑成功虽然继续垄断着海上的生意,但金银不能当饭吃。金门、厦门地方太小,郑成功一般是派人到福建、广东四处买粮,勉强维持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