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兴(第4/12页)

真正让金声桓决定放弃的,是战略上的考虑。不是他自己的考虑,而是部将黄人龙的考虑。黄人龙认为,只要大军从江西走出去,无论攻上游的武昌,还是攻下游的南京,都是死路一条,因为赣州还在清军的手里。

赣州有这么重要吗?不是重要,而是相当重要!

黄人龙讲了一个典故: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造反,时任汀赣巡抚的王守仁只用了四十三天便平息叛乱!

金声桓大惊失色,原来“速度体”并非自己独创!

王守仁当年能如此速度地平乱,天造地设的因素很多,如果只准用一句话来归纳,那就是——因为王守仁是明朝第一牛人!

黄人龙却不是这么总结的,他的归纳也是一句话——因为王守仁占着赣州!

这话要是传出去,再多的牙科医生都供不应求,因为天下人的大牙都笑掉了。但如果只是为了忽悠金声桓这个大老粗,倒也足够了!

这正验证了那句话: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金声桓不仅没文化,而且把记忆掉了一地。当年他投靠清军,江西变色,赣州依然在明军的手里,据守赣州的万元吉还是比较牛哄哄的人物,却没能把南昌怎么样,最后自己被灭了。就从这一事实来说,黄人龙的结论极不靠谱。

黄人龙、金声桓所忽略的,恰恰就是最重要的两点。

其一,从赣州沿赣江而下进攻南昌能否得手,关键要看下游的吉安在谁手里。如果在自己的手里,一路便可顺风顺水,至少增加三成把握。如果在对方的手里,那就麻烦了,成功的概率至少打个对折。

其二,地盘还在其次,关键要看对手是谁。如果对方是个草包,重兵守着天险也不足为惧。

江西目前的形势:吉安在金声桓的手里,以赣州的刘武元、胡有升、杨遇明等人的作战水平,万元吉都让他们难以望其项背,更别扯什么王守仁了,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

清军靠赣州攻陷南昌?想多了吧?

如今分析得再正确也没用了,被忽悠的金声桓选择了“南方案”,浩浩荡荡杀向赣州。三月十九日,金声桓亲率二十万大军抵达赣州。经招降无果后,金声桓开始大规模攻城。

二十万大军轮番攻城,由于地方太小、施展不开,虽屡次变换战术,但结果始终如一:攻不下来。

前面提到过,赣州的地理位置相当独特,三面临水、视野开阔,对付北犯之敌,简直就是固若金汤。当年还属于清军的金声桓吃过这个亏,后来是绕到赣州的南面,在消灭了从南安府增援的罗明受舟师后,从没有河水阻隔的南门攻入赣州城。

金声桓的记忆,果然掉了一地,一直就带着二十万大军在北面死啃。一帮人啃不动,换另一帮人继续啃;还是啃不动,就调坐镇九江的王得仁南下帮着啃。

王得仁一撤,麻烦可就大了!

金声桓起义时,绝大部分江西官员被杀,但时任江西掌印都司的柳同春侥幸逃脱,径直奔往南京“报案”,江西“易帜”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北京。

江西一旦丧失,南方形势可能将发生逆转,多尔衮登时警觉起来,先后下达三道命令:

第一,授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为征南大将军,会同镶白旗固山额真何洛会,以及降将刘良佐,从北京率大军赶赴江西平乱。

第二,命固山额真朱马喇、江南总督马国柱率军从南京逆江而上,在安庆与谭泰大军会合。

第三,命进取湖南的“三王”军队退守汉阳,防止湖北发生连锁反应。

闰四月下旬,谭泰大军抵达东流,开始兵分两路进攻江西。谭泰率主力进攻九江,何洛会率偏师进取饶州。由于镇守在九江的王得仁已南下帮忙去了,至五月初一,饶州、九江相继失守,江西的北大门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