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北魏冯太后(第5/7页)

一天,李安世陪刘缵逛集市,刘缵发现魏国的黄金珠玉价格特别便宜,拎了大口袋疯狂购物,一边买一边说:“北方金玉大贱,想必山川之中出得多啊!”李安世冷冷一笑:“圣朝不看重金玉,所以贱同瓦砾。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

一席话说得刘缵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说南方怎么怎么文明,分明比北方人贪财嘛。刘缵本想多多地买,搞了一个灰头土脸。他哪里知道,摊上的金玉宝贝都是北魏宫廷里的,专门用来堵他嘴。李安世的聪明可想而知。

刘缵更加尊重李安世,对同事称赞说:“没有这样的君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国家!”萧齐皇朝的外交官们每次见到李安世总是客气地称呼为“典客”,就像我们尊称某国外交官为“大使”。

“典客”是秦朝制定负责外交工作的官职,周朝叫“掌客”,汉武帝改为“大鸿胪”,当时北魏国定名为“主客”。

李安世不满意,责问道:“诸位怎么能用亡秦的官名称呼上国呢?”刘缵理屈,仰天打个哈哈,还想找回些面子,便问道:“请教一下,这个官名改过几次呢?”

李安世从容答道:“周朝称作掌客,秦朝改称典客,汉朝呼作鸿胪,当朝定名为主客。诸位对周文王、汉武帝不大尊敬,对亡秦的态度倒是很殷勤啊。”

刘缵又没词了,抬头向远方望去,外交官脑子快,立刻转移话题,指着平城外隐约的方山山脉问道:“这座山离燕然有多远呢?”

谁能知道燕然山到魏都平城具体有多远?李安世回答得很巧妙:“也就是石头城离番禺那么远吧。”你还别说,从山西大同到外蒙杭爱山和从南京到广州的距离还真差不了多少。

李安世出身于北方门阀大族之家,深刻了解当时北中国的现状。现今社会以村镇为基本单位,当时北方以坞为单位,一种小型城堡,有些像中世纪欧洲的城堡。

东汉时代,中国形成庄园经济。西晋发生八王之乱,接下来民族大迁徙,即所谓蛮族入侵。北方的汉人能走的迁往江南。不能走的、不愿走的留在故乡,纠合同族同宗同乡的人沿河流溪涧、地势险阻之处修筑堡垒,据险自守,躲避战乱,形成大大小小的坞。

坞构成中国北方奇特的景观,城市里反而空荡荡,人们大多聚集在坞堡中,因为有地可以耕种,城里没有土地。

赵郡李氏统领着赵郡一带的坞堡,势力极大。势力大到什么地步呢?有一伙强盗打家劫舍无恶不作,一个小喽啰在常山地界捡到一只死鹿,兴高采烈回到营地。强盗头子问:“什么地方弄的?”小喽啰顺口答道:“赵郡那边搞到的。”强盗头子吓得脸都绿了,“混账!赵郡的东西你也敢要,快给我送回原处。”邻郡的人编了句歌谣,“诈作赵郡鹿,犹胜常山粟。”赵郡李氏可比《水浒传》中的祝家庄厉害多了,别说打,捡东西都不成。

北魏进入中原,历届朝廷对各地豪强另眼相看,承认他们的宗主权利,让他们替鲜卑人督护地方。

胡汉统治者们搭起手来,农民的生活可想而知。百余年间,中原地区的百姓或在战乱中死亡,或逃往江南,漂流异乡。剩下的人大多依附在豪强地主的坞堡庄园里做农奴。

北方长年战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有的地方千里无人烟。一边是大片的土地成为无主荒地;另一边汉人豪族庇荫了大量的农民。

北魏帝国对外掠夺人口和财富的战争停顿下来之后(讨伐柔然和统一北方的战争),突然发现劳动力大多控制在汉人豪强手里。朝廷与豪族之间的矛盾激化,各地豪强参与到各族百姓的农民起义中去。

当时北中国的民族杂乱,鲜卑、汉、匈奴、羯、氐、羌、乌桓,其他小族如吐京、屠各、敕勒、羯、丁零,没有一个民族不想成为主人。各地的起义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