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鹿死谁手

陈宦:字养铦,湖北人,秀才出身。陈宦以善于官场投机而出名,先为黎元洪幕僚,后又投身袁世凯,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积极拥护者。袁世凯派他接替胡景伊,通过“削藩”来控制四川。

梁启超:维新派和立宪派的代表人物,蔡锷的老师,进步党的创始人。

唐继尧:字蓂赓,云南人,同盟会员。唐继尧继蔡锷出任云南都督,并共同发起护国战争。他缺乏蔡锷那样的政治眼光和谋略,督滇时期,内政不修,惯于穷兵黩武,极力推行“大云南主义”,要把川滇黔都置于其统治之下,以便成为独霸西南三省的“西霸王”。

刘一清:和邓汉祥同为陈宦幕僚,属于反对帝制派。

周骏:字吉珊,四川省成都金堂人。初入四川武备学堂,后毕业自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队第六期。他曾在速成学堂考试时,破格录取了杨森。护国战争期间,任川军第15师师长。

冯玉祥:字焕章,安徽人。冯玉祥是陈宦的老部下,陈宦对之有知遇之恩,作为护卫主力带在身边,为随同陈宦入川的三个北洋旅长之一。

这边尹昌衡正忙得不亦乐乎,他却意外得知,成都老家那边早已起了变化,有人鸠占鹊巢,惦记起了他的交椅。

令人惊异的是,这个可恶的斑鸠不是他提防过的副都督,恰恰正是他曾格外倚重和信任的胡景伊。

事实证明,胡景伊城府之深,远非性格粗略的尹昌衡所能及。他平时处处奉迎尹昌衡,出现在尹昌衡眼里的形象,也俨然就是一个干练持重的“老忠臣”,但其实他内心里一时一刻都没断过“彼可取而代之”的念头。

得知尹昌衡有意亲自西征,胡景伊马上秘密约见各报社记者,要他们尽量鼓吹西征,以此通过舆论把尹昌衡架上西征的马车,让其即便后悔也找不到退路。

和尚一离开庙便不灵了,这就叫调虎离山,咬人的狗不露齿在送尹昌衡出征时,胡景伊表现得完全和那个白帝城被托孤的孔明一样。他信誓旦旦地告诉尹昌衡:你只管打仗,后方有我管着,尽管放一百个心。等你功成回师,都督一职还是原物奉还。

话犹在耳,已经挖起了少主人的墙角。 尹昌衡有胆量有威望,也有能力,仿佛刘备,而不是刘备的儿子阿斗,要挖他的墙角,非得找个强有力的后台不可。

这个后台,便是北平的袁世凯。

胡景伊与袁世凯以前没有渊源,要拉关系,必须靠“跑步前进”。为此,他专门派驻了驻京代表,每个月仅活动经费就超过一万元,终于与袁世凯身边的亲信陈宦搭上了线,并通过这条门路,成功地“投身”于袁氏门下。

做小弟的,必须要知道大哥的喜好。有了北平的眼线,胡景伊很快就掌握了袁世凯的好恶。

其时同盟会与其他几个小党已合并组成国民党,意欲通过“议会道路”来实现政治理想,袁世凯最不喜欢的就是国民党。

对以前的革命党人,袁世凯还只是鄙视,认为不过是一群披着现代外衣的梁山盗贼。等国民党成立,鄙视很快就转变成了厌恶,因为显而易见国民党对他的宝座形成了威胁。

获知这个秘密,胡景伊几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尹昌衡走后,成都实行军民分治,胡景伊代理军权,原先的副都督则掌民政权。胡景伊连民政权也想抓在自己手里,而他踢对方出局的武器就是告诉袁世凯,那个副都督是国民党员。

袁世凯随即来了份电报,把副都督调到北平,其民政长一职也由胡景伊一手兼掉。

在独揽四川军政大权后,胡景伊又加紧拉拢各师师长,以孤立尹昌衡。

尹昌衡不是聋子瞎子,虽然身在川边,但也会有人向他报告成都方面的情况,他一听就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