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魏征的最后几年(第4/7页)

“皇后啊!你若看了魏征所写的《十渐十克终疏》,又会怎么做?怎么说呢?”唐太宗喃喃着。

这一夜,唐太宗失眠了,他想象着长孙皇后看了《十渐十克终疏》的态度,心绪慢慢平静下来。

第二日,唐太宗特意召来魏征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接受魏征的批评,他将改正自己的骄满情绪,慎终如始。随后,他又赐魏征黄金十斤、马二匹……而那《十渐十克终疏》也成了唐太宗时刻提醒自己的警言,警句……

第一百零八节 魏征之死

(2)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太子李承乾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得叛逆,在他为自己盖庭院,于志宁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和宦官玩乐,于志宁称他为秦二世后,太子李承乾变得越发叛逆,做出了更多“叛逆”之事。

自己身为李唐太子,储君,未来君主,竟然整天被这些人教训来教训去,真是吃了豹子胆了,偏不听你们的,看你们奈我何?

太子李承乾的言行更过分了,就连孔颖达、张玄素也开始向唐太宗上疏,批评他。久而久之,太子李承乾对朝臣有了恨意,内心生出反抗情绪,觉得整个朝廷都在和他作对,而和他作对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嫌自己是个“瘸子”。

身为李唐太子,却生有足疾,走路一瘸一拐的,李承乾不多想都不可能。朝臣人人都和他“作对”,内心的烦恼又要找谁去说呢?也就在这时,一位善解人意且“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出现在了他的身边。

这位太常乐人不像那些和他“作对”的朝臣,处处找他毛病。在太常乐人的眼里,嘴里,行动上,李承乾是那么的完美,那么的高贵,简直无可挑剔。

一边是对他的处处挑剔,一边是对他的绝对倾慕。李承乾从这位太常乐人那里,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快乐。自此,他将太常乐人视为男宠,私底下叫他“称心”。

“称心”确实很让他称心。

可他是堂堂的大唐太子,竟然整日与“男宠”厮混,成何体统?朝臣知道后,批评声不绝入耳。很快,太子李承乾不务正业,养男宠的事就传到了唐太宗的耳朵里。

唐太宗差点儿晕厥过去。不忍心处置自己的儿子,也不愿意废其太子身份,唐太宗只好将责任全都推到“称心”的身上,觉得是他带坏了太子,一怒之下将“罪魁祸首”杀了。

唐太宗的良苦用心,李承乾不懂,也不愿意懂。那个唯一懂他,又能安慰他,给他带来快乐的人死了,他不可能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也不可能不想念他。

于是,李承乾忘记了自己的太子身份,不仅在宫中为死去的男宠立室日夜祭奠,而且还在宫里为其树冢立碑,日夜哭泣。

唐太宗对李承乾的做法非常失望。可李承乾毕竟是他的儿子,还是当今太子,没有哪个帝王愿意不停更换太子,于是,为了让李承乾收敛,唐太宗“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为东宫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等)出任东宫辅臣,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没能让李承乾“改邪归正”,反而让他越发的“胡作非为”起来。

李承乾一“胡作非为”,老臣就上疏;老臣一上疏,李承乾就越加的“胡作非为” ……一时之间,李承乾和老臣的关系进入到了恶性循环中。特别是从杜正伦那里知道,自己的父皇派人(杜正伦)“监视”他后,李承乾的情绪处在了崩溃中,冲动之下,抗表闻奏。

当然,这一做法的结果就是,李承乾不仅出卖了杜正伦,让杜正伦因“泄密”而被贬,还让唐太宗对他越发不满,越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