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兄弟阋墙(第2/29页)

于是乎,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如果天子、太子和藩王同心,目标一致,想法相同。那么,不管是李渊发出的“敕”,抑或是太子发出的“令”,甚至秦王、齐王等藩王发出的“教”,众人只要任意接受一种就行了;可当天子、太子和各藩王不同心,意见不一致,又当他们各自都发出了“敕”“令”“教”时,各级官吏们就傻眼了。

到底听谁的呢?

各自听自己所偏向的吧,偏向太子的听“令”;偏向秦王或齐王的听“教”;既不偏向太子,也不偏向秦王的听“敕”。因此,政令之间的冲突,以及由它们引发的纷争也就屡见不鲜了。

按理说,唐高祖李渊应该尽早改变这种现状,让“敕”“令”“教”有大小、等级之分,避免地方官吏为难。可李渊不知为何,一直任由这种现象存在,等大家争得不可开交时便和稀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自流,不加约束。

或许,这是唐高祖李渊不得已的一种做法,也是他平衡术的一种;也或许,他已根本没有能力平衡太子集团和秦王集团了;更有一种可能就是,他觉得,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政令又能怎么样呢?只要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他是乐于见到他们互相制约和竞争的。甚至觉得,只要自己掌握了兵权,任他们怎样也翻不出什么大浪。

真是这样吗?他们真翻不出什么大浪吗?

第六十二节 李元吉杀心再起

(1)

冷兵器时代,战马的精良与否决定着作战双方的胜负。战马在那时候不仅仅是坐骑,更是战场上的利器。

有着少数民族血统的秦王李世民对马的看重和喜欢,绝对不亚于自己的父亲李渊。

李渊在隋炀帝时期便以驯养马匹出名,或许是一直受到表弟隋炀帝的欺压,让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驯养马匹上。

隋炀帝也好马爱马,当时对李渊驯养的一匹毛色油亮的棕红马情有独钟,很想占为己有,可又不屑开口,想让李渊主动献出。谁料李渊爱马如痴,即便知道隋炀帝想要自己的爱马也假装不知,这可惹恼了隋炀帝,变本加厉地欺压他。幸而李渊有位聪明且有远见的夫人——窦氏,最终说服他,让他不仅将棕红马献给皇上,且隔段时间就献上一匹他驯养的良马,隋炀帝一高兴,竟然封其为擢位将军。

一匹良马就能让自己升职,少受些挤兑,李渊驯养马匹的精神也更足了。这种用良马讨好隋炀帝的方式,让隋炀帝对李渊放松了警惕,这也才有了之后的李渊镇守太原,以及李渊起兵太原等。

或许是遗传,李渊这种对马的痴爱,同样体现在了李世民身上。

只是,李世民不像李渊一样亲自驯养马匹,但他却在潼关建了自己的屯马地,而且还请了两位具有胡人血统的人来专门为其养马、驯马。

李世民能在无数场战争中取胜,很多时候,他的坐骑功不可没。为他在战场上立下大功的战马,大多来自于出产品种优良名马的突厥或西域。因此,有了这两位胡人在产马重地的精心挑选,又有了他们在潼关屯马地的精心驯养马匹,使李世民的战斗力越来越强。

这样,潼关的屯马地也就成了李世民经常去的地方,一去那儿,李世民必和胡人养马师、马师聊马,一聊就是多半天,然后再挑选一匹良马在野外风驰电掣。

每个人都有嗜好,李世民对马的嗜好犹如李元吉对狩猎的嗜好。有嗜好就会有软肋,李元吉自杨文干事件后,便想先下手为强,寻找李世民的软肋,然后一击而中,将他打倒。

因此,李元吉派人“监视”李世民。而当他派出的“监视”李世民的人告诉他,李世民经常去潼关的屯马地,且对那里的马匹不是很满意时,李元吉奸笑一声道:“看来,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