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礼拜六的欢歌:调整期的通俗文学(第6/17页)

通俗小说家们专门有一种擂台赛式的“情节训练”,即集锦小说。这种小说由多人接力写成,每个段落的执笔者在结束处嵌入另一作者的笔名,算是“点将”最后合成一篇完整的小说。据郑逸梅在《南社丛谈》中回忆,民国初年,于右任主持《民立报》时,“他和陆秋心、邵力子,徐血儿、杨千里、李浩然、叶楚伧、谈善吾等,发起合作《斗锦楼小说》,为点将小说的创始,点人的把被点者的名嵌于后面,周而复始,结束的,在数百字中,把作者的名,重行提嵌一过,并嵌第二篇开始的名儿。这样一来,各报认为别开生面,纷纷效法,成为一时风尚。”毋庸讳言,这种小说“文字游戏”的成分很大。但正是这种极端的“为形式而形式”,迫使作者对章法、技巧、语言等各种小说要素进行“强化训练”。各位作者争奇斗巧,既要为别人制造困难,又要把自己的难题破解得自然合理、令人叫好。不承认这种小说的审美兴趣和艺术价值,肯定是不公平的。

这里介绍1922年由十人接力写成的一篇集锦小说《红鸳语》。第一段由李涵秋执笔,写孀居女侠萧鸳娘寓某宦家,教其女鸾墩武术,一夕自述身世,云其父当年穷困,与一马伎名二莲者谋劫富商,富商车中有一娇女,“乃即为吾生身阿母也。其时才不过十九龄耳。白驹驰隙,岁月水流,回首前程,都如梦寐……”鸾墩听得人迷,说:“噫!奈何奈何!不谓此女郎即姊之阿母。虎狼在前,豺豹在后,四周劲敌中,姊之阿母不大可危耶!”这最后一句中嵌入了朱大可的名字,第二段便由朱大可续写,富商老叟与其娇女原来身怀绝技,女郎击败二莲,唤出群盗中的书生萧佳士——鸳娘之父。老富商闻其名说:“此我年家子,奈何至此?速唤之来,我将携之入都,督其攻苦也。”萧佳士见老叟“神志和澹,安然无怒容,始趦趄而前”。这最后一句嵌了陆澹安的名字,陆澹安续写老叟赶跑二莲,自叙与萧家乃是世交,曾受萧父资助,其女倩云曾与佳士论婚,后北上以贾致富。老叟携“余父”北上,并以倩云嫁之。“叟殁后,产悉归余父。时余母已生余,伉偭甚笃,家庭之乐,固怡怡如也。”但一日父归不乐,母严诘之,父曰:“此事汝纵知之,亦复不济,群盗欲陷我,且毁我家……”下面由施济群续写,原来二莲挟一头陀逼“余父”从之,“余母”战退头陀,二莲又设计陷“余父”下狱,然后劫走。“余母”将孩儿托付给师兄王亚猛,“以余颅枕亚猛之臂”,说“容我杀却贱婢,再返谢盛德耳!”下面徐枕亚续写,倩云日久不归,王亚猛携女孩南去,稍长后延师课读,不意老师恰是女孩生父萧隹士,自叙“二莲劫狱挟余俱去,从之奔齐鲁。二莲幽余于崂山农舍……”下面由天台山农(刘青)续写,“余父”在一次群盗被袭时逃脱,辗转来此。父女团聚,共住亚猛处。鸳娘从父学文,从亚猛学武,有同学严华是亚猛之甥,彼此切磋。亚猛年必数出,“惟余父独居无事,常忽忽不乐,每念身寄尘世,如同赘疣,不胜慨叹”下面由胡寄尘续写,一日亚猛偕倩云归,原来近年倩云数与二莲及头陀角斗。此次适逢亚猛经过,打死头陀,二莲负伤遁去。骨肉团聚,决定共返故庐,惟鸳娘与严华恋恋不舍,亚猛乃指严对萧佳士说愿做一对璧人的冰人。下面由许指严续写,两家同意,萧家回乡。年余父病,遂令华来就婚,婚后父母相继谢世。某年亚猛函告二莲恫吓,与萧、王两姓为世仇,令备万金赎罪。严华笑曰:“此类匪徒,不畏法律,西剽东掠”,正好为民除害。下面由陆律西续写,二莲买通县官,陷严华世为大盗,捕入死牢,五日即斩。鸳娘夜入县衙,杀县令及妾。三年后又杀了削发为尼的二莲。夫仇已报,“此后虽视息人间,不过一赘疣而已”。鸾斑听后,问其匕首所在,原来,鸾斑与伍企文相恋,花前月下,“瘦蝶临风,固一对可怜虫也”。最后第十段由许瘦蝶写,伍企文家道中落,鸾瓒父母拒其求亲,欲将女儿嫁与县令之子。鸾傲执拗不从,县令子乃陷伍企文入狱,鸾墩谋于鸳娘,鸳娘乃潜割县令辫发,留纸斥戒,县令恐惧,“即命提企文出,厚赠而遣之”,鸾瓒父亦允其婚事,“患难夫妻,伉俪愈笃,念非鸳娘,力不及此,迎归奉养终其身,敬礼弗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