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铜戈的秘密(第4/5页)

秦代铜量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度量衡。这两件铜量均为当年统一量器的标准器具,外壁均刻有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

秦半两钱及钱范

兼并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规定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即重24两;以圆形方孔的青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即重12铢。

我们再来解释后半句。诏,下达诏书。状、绾,接受诏书的两位丞相的名字。法度量,规范度量衡。则不壹,将不一致的统一起来。嫌疑者皆明壹之,有疑难的都使其明确。这句话是说,于是皇帝诏令丞相状和丞相绾,规范度量衡,凡是不一致的都加以统一,凡是不清楚的都予以明确。

这个诏书,我们简称为“二十六年度量衡诏”,刻在统一后使用的升、权、量等各种量器和衡器上,是秦帝国统一度量衡的重要文件。

这个诏书上的丞相状,姓隗名状;丞相绾,姓王名绾。他们的姓名,是见于史书的。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帝第二次巡游天下,曾经在琅琊山(今山东胶南)刻石颂扬其统一天下的功绩。在琅琊石刻上,随行大臣们的名字都被刻上去了,隗状和王绾这两位丞相的名字也在其中,丞相隗状排名在前,当是右丞相,丞相王绾排名在后,当是左丞相,同“始皇诏铜方升”的排名顺序是一致的。

追踪调查到这里,我请问大家,“十七年丞相启状戈”上面的“丞相状”究竟是谁,应当是可以推想得到了吧?

毫无疑问,“十七年丞相启状戈”上面的“丞相状”,就是二十六年“始皇诏铜方升”上面的“丞相状”,他们应是同一个人,就是隗状。隗状在秦王政十七年时已经担任着丞相,因为排名在丞相“启”后,当是左丞相。到秦始皇二十六年时,他已经排名在前,担任右丞相,直到二十八年还在任上。想来,他担任丞相的时间,至少在十一年以上,算是一位老资格的总理大臣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总理大臣不明的历史,由此被填补了一半。

琅琊石刻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在琅琊山(今山东胶南)刻石颂扬自己统一中国的功绩。刻辞全文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刻文据传为李斯所书。

“丞相状”是丞相隗状的情况清楚以后,我们就可以将见于文献和文物,在秦始皇在位期间担当过丞相(包括相国)的人排列如下:

通过这张表的排序,我们可以看出:在始皇帝在位的三十七年间,出任丞相者至少有七个人,他们分别是吕不韦、昌平君、□启、隗状、王绾、冯去疾和李斯。七位丞相当中,五位都是史书上有记载的,有名有姓。

第二任丞相昌平君,是我们根据《史记索隐》的史料补上去的。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熊元的儿子,他应当姓熊,不知道名。第三任丞相“丞相启”是我们根据铜戈的铭文补上去的,不知道姓。昌平君在秦王政十年开始出任丞相,秦王政十七年启在丞相任上,我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昌平君熊□与丞相□启会不会是同一个人呢?

4. 填补历史的空白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历史学是有关时间的学问,历史学上的问题和疑案,多是时间制造出来的麻烦。下面,我们继续来看上面这张表,请大家注意时间问题,注意秦始皇的这五位丞相任期的长短:他们出任丞相一职,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为了便于大家考察起见,我们将上面的表稍加改动,制成一张新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