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铜戈的秘密(第3/5页)

我们再回到铜戈上来,铜戈铭文的前三个字是“十七年”。前面已经说过,“十七年”这三个字的意思,是某位秦王在位纪年的第十七个年头。也就是说,这位秦王在位的年数,应当在十七年以上。有了十七年这个数字以后,我们再来看表里的“在位年数”一栏,找一找七位秦王中在位年数超过十七年的有几位。结果很明确,只有两位,一位是秦昭王,一位是秦始皇。

这个时候,我再问大家买票的事,大家大概就不会犹豫了,买秦昭王站或者是秦始皇站。也就是说,这件铜戈,只能是秦昭王时代或者是秦始皇时代的产品,启和状也只能是这两位王的丞相。这样一来,我们的搜索范围就大大地缩小了,我们买票花的钱也就可以节约了。这个方法,规范的说法叫作逐次逼近,通俗的说法叫作收紧包围网。

顺着时间来继续追查,秦昭王是秦始皇的曾祖父,在位五十六年。这件铜戈会不会是秦昭王十七年的产品,启和状会不会是秦昭王的两位丞相呢?考察史书的记载,秦昭王十七年时,出任相国的人是穰侯魏冄(冉)。这位魏冄,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他是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的异父弟弟,秦昭王的舅舅,长期掌控秦国政权的楚系外戚集团的中心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他立了传,对他在促使秦国强大的过程中的功绩,大为称赞。魏冄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功高震主,受到的非议也不少,他与昌平君极为类似,可以相互参照的地方很多,在本书的谜底中,我们会专门谈到他。

在出土文物里,有不少由魏冄领衔监造的铜戈,比如传世的“十四年相邦冉戈”,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二十一年相邦冉戈”等。铭文的“十四年”和“二十一年”,就是秦昭王十四年和二十一年;“相邦”,就是相国,地位略尊贵于丞相;“冉”,就是相国魏冄的名字。在秦国历史上,相国只有一人,丞相或者一人,或者由二人承担,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没有同时置相国又有左右丞相的事例。从而,启和状这两位人物,不应当在魏冄为相国的时候出任丞相,他们不是秦昭王时代的人,这件铜戈也不是秦昭王时代的产品。

排除了秦昭王十七年的可能性后,这件铜戈的制造年就只能是秦王政十七年,“启”和“状”应当是秦王政十七年出任丞相的两位人物。

3. 破解“丞相状”

有了这个线索以后,我们的搜查工作就可以进入收网阶段了。

查阅史书,秦王嬴政即位以后,第一位出任丞相的人,是大名鼎鼎的吕不韦。他在嬴政的父亲庄襄王时代一直担任丞相,嬴政即位以后继续留任。庄襄王在位三年,吕不韦做了三年丞相。庄襄王去世以后,吕不韦从秦王政元年开始,被尊为相国,又担任丞相职务长达十年之久。秦王政十年,吕不韦受嫪毐之乱牵连被免去相国一职。此后,谁接替他出任丞相,史书上没有记载,出现了十六年的空白。

经过十六年的空白以后,到了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秦国丞相的名字才再一次出现在出土文物之上。这件文物叫作“始皇诏铜方升”,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刻有铭文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

我们先来解释前半句。廿六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这一年,秦统一天下,秦王嬴政称皇帝。诸侯,指楚、齐、燕、韩、赵、魏等各国。黔首,指老百姓。黔是黑色,首是头部,人用黑色头巾缠头,称为“黔首”。秦从这一年开始,正式称民为“黔首”。前半句话是说,二十六年,皇帝统一天下,各国万民终于获得安定,立尊号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