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南渡以来仅见的锐气(第5/6页)

契丹大起义被镇压过程中,金国的实力不仅没有被削弱,还增进了内部团结。而战事结束后,完颜雍让这种团结第一时间再次升级。

他宣布,凡是参加完颜亮南征的中原部队步兵全部遣返回家,山东汉人起义聚集地的农民们只要回家归农种地,罪名一律赦免,移居中原汉地的女真人,父兄子弟都参军的,免一人解职回家。

金国的形势迅速逆转,终于抢在南宋皇位禅让前实现了安定。这让荡漾在山水佳居间的赵构沉静地微笑,让赵昚低下了刚刚戴上皇冠的头颅,一阵懊恼。

郁闷并不能解决问题,赵昚整理了一下思路,决定做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组建新政府班底。老的绝对不能用,都是些缩了水的秦桧,既不能振作国家,还离心离德。他决定来个利索的,全部赶走,一个不留。这个计划很好,只是在实施中遇到了一点小阻力。

望仙桥那边传来了一张小字条,要求在国家的某些部门里保留一些老同志……赵昚忍,但是最重要的权力他紧紧地握在了手心里。

文官方面,他任命史浩为宰相。史浩是他的老师,多年的师生情谊,让他百分之百相信这个人。

武将方面,他任命张浚出任枢密使,全权都督江淮军马,全权负责对外战略。张浚,他终于再一次站到了国家军事架构的顶峰,成了军方的第一人。

南宋全境一片欢呼声!受难者、激战者—壮怀激烈的张相公终于出山了,南宋的脊梁—汉人的荷尔蒙复苏了!

不知为什么,这人当初做的那些操蛋事,都没人记得了。怪不怪?

新一代政府班底开始工作了。张浚是积极的,他这时六十五岁了,在当时是标准的长寿稀有老人家,这些年他一直生活在苦闷打压中,他的健康肯定是负值。可他完全不管这些,理想,他壮志飞扬复国复仇的理想,只能由他完成的理想在等着他,他必须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

但是资料显示,还是有人比他更有工作热情。

新宰相史浩。

这位帝师先生快速收集各种信息,发现了一个对帝国安危影响极大的隐患。他以数十年的圣人学术为根基,判断出一个结果,必须立即阻止吴璘。

吴璘一直处于进攻状态中。完颜亮南侵时,他击败了试图由陕入川的金军后顺势反击,这时已经收复了秦凤、熙河、永兴三路共十六个州军。这是空前的胜利,进兵速度之快,得地之广,唯有二十年前岳飞的第四次北伐才可与之媲美。

可史浩认为,这是个天大的错误。

孤军深入,这是中国汉文明军事史上最大的禁忌,遇到了,唯有迅速后撤这一条路可选。这是铁律,只要稍微认字的都知道。

认字多的更是头头是道,他们会举例子说,远的如战国时期秦国的战神白起,孤军深入赵地,不是被召回了吗?近的有第四次北伐的岳飞,深入江北,也是被紧急召回。于是孤军与召回是紧密相连的,除此以外任何举措都注定是错误!

哪怕白起挟长平之战大胜余威,哪怕岳飞百战百胜复国在望,都必须得撤回来。

赵昚习惯性地听从了老师的分析,严令吴璘立即撤军。

吴璘不是刘锜,事实上近两百年,也只有刘锜在班师金牌面前挺直了腰。川军开始撤退,金军顺势反攻,之前所有夺回来的州军都丢失了,还在撤退途中被掩杀数万人……活着回到蜀地的川军只有七千左右。灾难就这样发生了。

赵昚对此一无所知,他坐在皇宫里构思着北伐复国大计,觉得西南一隅无关大局。他认为川军先回来整顿,之后配合中路北伐大军出击,这才是正途。他在展望中,一个在帝国四周再次开始来回跑的人回来了。虞允文十万火急地赶回来给新皇帝上课:“您的老师是个书呆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西南必将因此付出血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