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西魏的『脱贫』之道(第4/7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36条新制之中,贯彻最为彻底的就是吏治的改革,将整顿贪污腐败,以及考核官员放在了首位。北魏末期以来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状况得以扭转。与此同时,宇文泰的大量鲜卑军队实行屯田,转入了农耕生活。而随后府兵制的推行,使大量汉族农民进入了西魏军队中,西魏军队的构成,也由原来的鲜卑人为主体,日益变成了以汉族为主,这几条,均对后来西魏政权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西魏拨乱反正,实行全盘汉化的同时,宇文泰其实并没有迎来多少“和平年代”,因为高欢建立的东魏,始终作为一个重大威胁存在。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高欢深知西魏的威胁,他很想趁自己有生之年,解决掉宇文泰这个麻烦。诚如高欢对自己的亲近部将高昂所说“此黑獭为一大患,恐吾儿不及也”。此时的东魏,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完全压倒了西魏,平灭西魏确实是最好的时机,但幸运的是,这样的危急局面,宇文泰最终还是挺了过去。

最让高欢痛惜的,就是当年宇文泰差点死在他手里。高欢平灭尔朱荣的时候,为了防止高欢顺势挥师西进,宇文泰受到贺拔岳的委派,到高欢处出使通好,当时高欢见宇文泰仪表堂堂,深恐将来他会成为自己大患,趁机拉拢宇文泰不成,随后又杀心大起,意图除宇文泰而后快。但宇文泰贼精,嗅到风向不对,立刻拔马逃命,就这样,高欢失去了一次灭掉对手的机会。当然,高欢当时的犹豫也不无道理,此时的高欢刚刚平定尔朱荣,自身力量不足,也自然不敢贸然与盘踞关中的贺拔岳翻脸。

在魏孝武帝西逃,西魏建立之后,高欢终于向宇文泰亮出了刀锋。首先他把东魏的都城迁到了邺城,这次迁都的意义非同小可,就是要把整个东魏的战略重点转向西部,以平灭宇文泰为先。公元536年,高欢以三路大军兵临蒲城,企图一度消灭宇文泰,当时迎击的宇文泰,其总兵力只有高欢的三分之二,但宇文泰极会用兵,故意用精锐骑兵迂回到潼关,从侧面向高欢发动进攻,先击破高欢的侧翼窦泰部,继而乘胜追击,把高欢打得全军覆没。遭到重创的高欢不甘心,还没等恢复元气,次年又统帅大军进军河原,企图再次西击宇文泰。这次宇文泰可谓“祸不单行”,当时的关中平原刚刚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宇文泰能够用于作战的军队只有1万多人。眼见高欢进兵,宇文泰只能采取节节退却的战术,诱引高欢进兵,等高欢进军到渭水南岸的时候,他和其主力部队已经脱离,仅带着先锋3万多人,宇文泰抓住机会,率领1万多士兵突然发动反击,再度击溃了高欢。这一仗非常凶险,宇文泰先是一如既往地耍诈,先派小股部队佯攻,准备趁着高欢出击的时候,诱引他到附近的沼泽地然后围歼,但是这样的部署被高欢看破,本来高欢打算将计就计,向沼泽地放火箭把宇文泰烧死,高欢身边的大将侯景出馊主意,认为应该活捉宇文泰,就这一念之差,高欢索性派兵向沼泽地进击。结果,熟悉地形的西魏军,把高欢打得溃不成军,不但全军覆没,高欢的整军军粮也被宇文泰所得,直接给面临大旱的西魏政权“赈灾”了。

公元538年,高欢大将侯景闪击洛阳,为东魏夺得了重镇洛阳,宇文泰再次亲自率军回救,先是出师不利被侯景打垮,宇文泰本人也险些被生擒,但好在后军赶上,把侯景打败,宇文泰乘胜追击,击毙了高欢的名将高昂。这件事情的打击对高欢非同小可,高昂是高欢麾下少有的汉族能将,他的死不但是高欢的损失,更是高欢内部汉人军将的损失,从此之后,在高欢的军阀内部,汉人日益边缘化,高欢政权与汉族大族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张,最终导致了东魏到北齐的几次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