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西魏的『脱贫』之道(第3/7页)

而更重要的原因,却在于宇文泰自身,作为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他的名分实在不配。东魏的创立者高欢虽然也是贫寒出身,但高欢毕竟是鲜卑北方官宦家庭的姑爷,在高欢的身后,是一个掌握重兵的鲜卑军阀集团,宇文泰却不一样,他原本就是穷大兵出身,又有不光彩的“逆贼”身份,在鲜卑士族的眼里,自然是身份低下,在汉族大族的眼里,也是名分极不配。所以在贺拔岳死后,虽然侯莫陈悦属于“篡立”,但因为身份原因,当时的关中大族,还是一边倒的支持了侯莫陈悦。在出身决定身份的南北朝时代,宇文泰的这一身份鸿沟,无疑是他成就大业的重大障碍。

但也正是这个身份问题,奠定了宇文泰施政的主要特点——汉化。比起高欢因为依托鲜卑军阀势力,而采取“大鲜卑主义”政策,宇文泰反其道而行之,主动与关中大族合作。其实在他跟随贺拔岳打天下时期,与关中当地的汉人就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在他南北征战中,不断有汉族地主为他提供钱粮,甚至派遣乡兵助阵,他早期的嫡系军队中,就包括了许多汉兵汉将,在他挟持魏孝武帝登基,建立西魏之后,与当地汉族大族的合作,也成了他主要的国策。所以从西魏建立开始,就以其鲜卑军阀为核心,不断吸引汉族世家大族参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宇文泰的重要谋臣苏绰。

苏绰是陕西武功人,年轻时候就以“博览群书,尤善算术”著称,他得到宇文泰的赏识,是公元534年宇文泰占领长安的时候。当时的宇文泰,自以为已经占有关中,一派志得意满的气概,特意邀请滞留在长安的各家族子弟饮宴,在饮宴期间,面对洋洋自得的宇文泰,苏绰不动声色的一句“将军此时祸将至也”,引起了宇文泰的侧目。面对宇文泰的怒视,苏绰不慌不忙,丝丝入扣地分析了此时宇文泰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民穷”、“财尽”、“人心不定”等,有理有据,很快让宇文泰心悦诚服。从此开始,苏绰就成了宇文泰身边的重要谋士,这不仅仅是苏绰个人命运的转化,更是宇文泰统治政策的改变。这之前的宇文泰,因为出身于下层军人,对于关中的世家大族并不感冒,他最多只是和当地的寒门地主有过合作,但是在苏绰之后,宇文泰的政策,调整为与关中汉族大族之间的全面合作。很快在苏绰的主持下,宇文泰出台了“六条诏书”政策,这六条诏书,包括清心、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诉、均赋税六条。六条之中,其中的“清心”,指的是帝王要提升个人的修养;“教化”,指的是帝王要重视教育,建立学校,普及汉族儒家文化;“尽地利”,指的是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恤狱诉,说的是要严明刑法,清明吏治;均赋税,就是要减轻老百姓负担,轻徭薄赋。这几条内容,大多属于封建社会都曾出现过的仁政,但唯独“擢贤良”这条,在宇文泰的政权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擢贤良”中,首先是要恢复曹魏时期的门阀制度,即取材首先要凭门第,这一点是为了笼络当时在关中依然具有巨大势力的士族们,但是同时又有“贤良”的要求,即在选拔门阀子弟的时候,要以“贤良”为先,关陇士族的英才们,也就因此被宇文泰所用。比起东魏的高欢来,宇文泰这招显然要高明得多,东魏的士族们虽然也与东魏政权合作,但一则良莠不齐,反而激化矛盾,二则高欢的“大鲜卑主义”,也导致了与士族之间的多次内耗。而西魏的鲜卑军阀与当地汉族士族,却因此实现了“和谐”。

帮助宇文泰实现和谐的苏绰,是宇文泰身边的重要名臣。作为名臣,他经常利用一切机会对宇文泰进行“讽谏”。比如有一次陪同宇文泰出游的时候,路过汉代的仓池,宇文泰突然心血来潮,问起大家仓池的历史,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唯独苏绰侃侃而谈。谈到最后,主体内容却变成了要求宇文泰节俭,不要重蹈前代奢侈腐化亡国的教训,如此进谏,宇文泰却不生气,反而当场称赞苏绰是“奇才”,竟然一口气拉他谈了三天三夜。就在苏绰主政期间,对于西魏的政治进行了大胆革新,订立了36条新制,包括整顿贪污、裁减官员、设立正长、实行屯田。